首页>
根据【关键词:奴性意识】搜索到相关结果 6 条
-
颓废与救赎——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奴性意识
-
作者:
陈静
张平忠
来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奴性意识
悲剧意识
民族心理
-
描述:
张爱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以女性为主体意识写出女性生活、情感中的性别角色体验,揭示了女性内心的奴性意识,填补了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空白.张爱玲心灵深处的悲剧意识使她的的写作无意中接续了鲁迅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揭示,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做出贡献.
-
马哈福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栾立朋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奴性意识
悲剧人生
纳吉布·马哈福兹
女性
-
描述:
马哈福兹在他的创作中关注女性,他曾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表明了他对女性的关注,并且在作品中,他也再现了女性在现当代埃及的社会中的悲惨遭遇,但是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他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男性作家的偏见,仍然将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在他的小说中,没有体现女性独立的人格,仍然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期待。 马哈福兹的小说主要描写一条街或者几条街的一个或者几个家庭生活,而在家庭中,男子处于主导地位,女子则要顺从男人的意志,女人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不能批评指责丈夫的过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轻则遭到丈夫的训骂
-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张爱玲的前期作品谈其女性写作
-
作者:
陈静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史的影响
奴性意识
女性写作
-
描述:
张爱玲(1921-1995)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瑛,出身名门。1939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因二战改入香港大学。1942年返回上海,开始以文谋生。在《泰晤士报》、《紫罗兰》、《万象》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作品。张爱玲擅于将西方小说艺术与中国传统小说结构相结合,以上海、香港为背景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前期作品结集为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影响深远。张爱玲于1952年赴香港,1954年发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赴美,1977年发表《红楼梦魇》。1995年逝于
-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
作者:
王聪聪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封建社会
奴性意识
暴力因素
悲剧命运
女性
-
描述:
自古以来,女性就是倍受歧视的弱视群体,重男轻女的封建理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女人的三寸金莲、三从四德等等,可以看出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有多低下,这种落后的观念持续了有千百年之久。直到今天,有些老人依然没有摆脱这种重男轻女的意识,使得他们的儿孙深刻地感觉到它仍然存在。但是女人也有她的美,有她的过人之处,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女人,那将会少了多少美丽,多少精彩。旧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当时普遍流行的道德准则,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妇女道德的期望和要求,是对妇女才华与能力的一种否定,殊不知女人的才能照样不输给
-
唐宋传奇婢女形象生存论阐释
-
作者:
史翠仙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对比
婢女形象
生存论
奴性意识
反抗意识
唐宋传奇
-
描述:
唐宋传奇作为我国文学的经典样式,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婢女形象是其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婢女阶层一方面和上层人物之间有着尊卑关系,她们能够接触到上层社会的生活,与上层社会意志发生关联,另一方面她们和底层人民之间又有着阶级属性上的共鸣,从而又与底层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婢女阶层作为一种枢纽式的存在,将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生活统括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她们既要遵从上层社会意识,同时又要深层次的表现自我阶级意识。可以说,婢女阶层的存在体现着社会深层次的内涵,她们身上体现着上层社会与底层阶级的关系,其特质是两个不
-
浅谈高尔基笔下的底层女性形象
-
作者:
马晓华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代言人
底层女性
奴性意识
世界文学
性格特征
历史画卷
资产阶级女性
女性形象
高尔基
-
描述:
在高尔基的创作中,底层女性形象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以底层代言人的正直、敏感的热忱,描绘出一幅俄国底层妇女的社会历史画卷和心灵历史画卷,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学中的妇女形象,谱写了一曲妇女群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