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迷失、觉醒与抗争: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
作者: 迟秀湘   牛洁珍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男权制度   迷失   女性  
描述: 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依据,分析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的女性形象。艾米丽在小说中表达了在女权主义萌芽初期,她对独立的新型女性的呼唤及对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的期盼。哈代通过苔丝的悲剧,传达了他对男权主义的强烈不满,呈现了向往并敢于追求幸福的新一代女性形象。本文客观地评价了作品中凯瑟琳和苔丝独特的女性形象——虽然被男权社会的道德所束缚,但她们所经历的迷失、所表现的觉醒以及奋力抗争的精神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彩。
女性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
作者: 杨岚   来源: 俄语学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   双性同体   美狄亚  
描述: 俄罗斯当代著名女性作家乌利茨卡娅在其长篇小说《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中塑造了美狄亚——一个具有完美的双性同体气质的女性形象。美狄亚身上既蕴含着女性博大的母爱特征,她又在时代的潮流中如男性般坚韧地坚守了传统和自己的精神领地。可以说,乌利茨卡娅正是通过这个形象传达出自己理想的女性精神。
欲说还休——从《菊花》解读约翰·斯坦贝克的女性观及其矛盾性
作者: 杨坤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矛盾性   悲剧   女性主义  
描述: <菊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题材的短篇佳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男权社会里渴望自由、追求自我却无法实现梦想的女性形象.结合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发展的社会背景,分析对伊莉莎的女性主义内涵及其矛盾的个性,以此探讨斯坦贝克女性观的矛盾性.本文指出女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作者对女权运动中争取自由的女性的态度,斯坦贝克的态度也代表了同时代的男性对女性社会角色认知的局限性.
女性独立人格的傲立——《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形象的探析
作者: 陈小英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贞贞   自主   独立人格   女性  
描述: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女性意识观照下书写女性主义的名篇,文中塑造的主人公贞贞大胆反抗包办婚姻、独特的自我存在价值的体认、对父权制伦理道德环境的反抗,表现出强烈的女性独立人格,成为解放区文学中不可忽略的女性形象。
"性与烈":传统男权社会中的"蛾式女人":以田小娥、小飞蛾和英芝为例
作者: 李亚栋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性与烈   蛾式女人  
描述: 在传统男权社会中,作为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蛾式女人"一方面具有性的诱惑品质,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飞蛾扑火"式的贞与烈.本文试图以田小娥、小飞蛾、英芝这三个当代文学不同时期女性形象为例,来分析这类"蛾式女人"的精神内蕴.
一位水与钢铸就的女性:对《飘》中斯嘉丽“双性同体”性格的解读
作者: 张亚利   来源: 文学教育(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性格特征   双性同体   斯嘉丽   女性性格特征  
描述: "双性同体"由柏拉图首先提出,由英国女权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发展成为文学理论。本文从"双性同体"理论的角度,对《飘》中女主人公斯嘉丽的形象进行解读,透视其身上所体现的男性人格特征与女性人格特征。通过赋予她双性同体的特质,作者塑造了一个刚柔并济的新女性形象。
从天使到魔鬼------以女性主义祖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作者: 张方方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拉康   歇斯底里   阳具   天使  
描述: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角从一个温顺纯洁的女性转变为一个谋杀情人的疯癫女人,其命运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两难境地:或屈从男性做“屋中的天使”,或反抗权威做叛逆的“魔鬼”。而在女性主义视野中,这种女性的异化源于女性“缺失”的身份定义:她们总是以相对于男性的身份而被定义,以致她们在被定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爱米丽的悲剧凸现的既是女性的悲哀,也是女性的抗争;是挽歌,也是颂歌。 关键词:天使拉康阳具歇斯底里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献给
消费文化语境下女性创作的“物化”现象及与主体性的关系
作者: 张爽   来源: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物化   消费文化   女性创作   身体  
描述: 在现代化消费语境下,女性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新倾向,对物品的繁复描写的"物化"现象与对身体、对情欲毫无遮拦的"被物化"的创作,它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维度,从女性创作中的"物化"现象存在的问题中我们认识到女性文学应当从对物品、身体的狭小天地中注重与精神、主体的沟通,从而才能使女性文学走向世界。
从《他们眼望上苍》中看美国黑人女性对自我的认知
作者: 胡毓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认知   黑人女性   求索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描述: 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对自我的认知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赫斯顿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女主角珍妮的主要特征,揭开非裔美国女性生活隐藏的、无形的,但最真实的一面,深入探讨一个黑人妇女内在的成长以及对自我的探索、提升与解放.从而能够更好地研读正在逐渐从边缘走向美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中心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以及其对黑人女性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新世纪以来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杨吉翠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经验   王安忆   女性意识   都市经验   女性形象  
描述: 对女性问题的持续关注,构成了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一条基本线索。新世纪以来,女性人物继续成为王安忆小说的主角。她先后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包括以《上种红菱下种藕》和《临淮关》为代表的小城镇女性形象,以《妹头》和《桃之夭夭》为代表的上海老三届女性形象,以《富萍》为代表的前开放时代的劳动女性形象,以及以《月色撩人》为代表的都市时尚女性形象,《发廊情话》为代表的打工妹形象。这些小说讲述了一个个社会边缘女性的故事,她们或者直面人生困境,自尊而隐忍地生活,或者在大都市的物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王安忆的女性文本,更多的是对这些
< 1 2 3 ... 105 106 107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