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女性人物的精神生态解读
作者: 黄海宁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生态   黑人女性   自然  
描述: 1993年,托妮·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非裔女性,她的成功表明美国非裔文学经典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历史地位的永久性确立。莫里森的小说中有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描写,但与主流自然抒写不同的是,她更强调文化意蕴下的自然环境。在她的笔下,自然与美国黑人女性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女性就像自然遭受人类控制一样受到白人的压迫和统治,也就是说她们共同处于文化的他者地位。自然既是黑人遭受白人压迫的历史见证,也是他们获得新生,从压迫阴影中自我救赎的希望象征。与此同时,莫里森还关注黑人女
解读莫里森笔下女性人物的传统与叛逆
作者: 翁珲珲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叛逆   传统   黑人女性  
描述: 作为一个非洲裔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关注着本民族女性的命运,因为她深深知道,她与小族裔黑人女性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关注她们的命运就是在关注自己的命运。在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非洲裔美国人一直受到种族主义的困扰,而作为黑人女性更是受到种族和男权的双重压迫。在面对双重压迫时,黑人妇女表现出不同的念度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取向。有的黑人妇女在压迫下完全丧失自我,抛弃并割裂了与本民族的联系;有的黑人妇女则陷入了更深的传统的囫囵,不思进取,逆来顺受,以放弃尊严作代价换取生存空间,她们成了囿于传统的代言人。
白人主导文化下黑人女性两种响应之对比
作者: 周珊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对比   黑人女性   响应   白人主导文化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宠儿》和《所罗门之歌》已经成为她的两部家喻户晓的小说。然而,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则代表着她最早期的作品。在展现长期倍受白人和男性压迫而失语的黑人女性的苦痛和挣扎方面,这部小说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影响力。 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着重刻画在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强大冲击之下,黑人女性痛苦的精神磨砺和复杂的心路历程。尽管许多评论家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分析书中众多女性人物对白人主导文化的消极回应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幸命运,本文作者则
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建构
作者: 蒋欣欣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性   民族性  
描述: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评论界对莫里森的关注同她相继推出的作品相映生辉,运用各种批评理论、研究方法写成的专著、论文纷涌而出。据陈法春考证,目前,以英美为主的西方莫里森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主要有六个焦点问题。而国内莫里森研究仅始于90年代初,尤其是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零星的评论文章才见诸于世。国内不乏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对莫里森的小说文本进行解读者,但总体说来不如西方莫里森研究深入、系统,尤其是其作品和访谈中表现出来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关注莫里森创作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深入探讨黑人女性主体性的丧失与建构、女性群体主体性的建构历程等问题,并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阐述莫里森一贯的创作主题,即探讨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性与唤醒黑人民族性的交互作用。本文构思新颖,填补了国内莫里森研究中尚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对其著作进行贯穿解读的空白。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发展,而且本文所论述的黑人女性与黑人民族从边缘向中心递进的非殖民化进程,可为我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反霸权斗争提供参考。
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从女性人物的变迁看莫里森思想的演变
作者: 张宏薇   来源: 学习与探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思想变迁   黑人女性   女性文学   莫里森  
描述: 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形象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从早期、中期到后期的创作中,虽然一直秉承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但是女性人物的形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迁。作家思想也随之演变,即从揭露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灵的扭曲,到展现黑人女性用自我放纵的极端方式反抗性别不公正,再到含蓄地提出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的过程。
托妮·莫里森开放的女权主义观
作者: 胡俊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观   托妮·莫里森   女权运动   黑人女性   白人女性  
描述: 从女权主义视角研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人物和白人女性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莫里森的女权主义观。从最初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柏油娃》里刻画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疏离,到《宠儿》中呈现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互助,直至最后在《天堂》里书写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的姐妹情谊,莫里森经历了对女权主义的质疑到期待,表现出一种开放和建构中的女权主义观,这也是她对女权运动发展的期待。
歧视下的反抗与新生:《紫颜色》中索菲亚形象分析
作者: 陈晶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颜色》   女权主义   黑人女性   索菲亚   女性文学  
描述: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该书通过对一系列的女性人物的塑造揭示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以及她们的觉醒和反抗,其中反抗意识最为强烈的便是索菲亚这一人物。索菲亚是传统黑人男性眼中黑人女性的“异类”,她面对黑人男性和白人的压迫奋起反抗,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尊重以及不掺杂任何歧视的纯粹的爱情。她用自己的言行向广大的黑人妇女宣告:若想获得自由和独立,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服从”。
论《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作者: 赵琳娅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长小说   性别歧视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种族歧视   黑人女性  
描述: 玛雅·安吉洛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继承并发展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展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与性别的困境中经历艰辛与屈辱并顽强成长的过程。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基础,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小说所折射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寻找黑人女性的精神家园——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的宗教思想探析
作者: 蒋曙   来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赫斯顿   沃克   基督教   黑人女性   上帝  
描述: 宗教是非裔美国女作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黑人女作家们没有仅仅停留于质疑传统的基督教,而是致力于寻找并构建一个全新的信仰使其成为黑人女性可以依赖的精神家园。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她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重新解读了基督教和上帝,标志着黑人女性神学的启蒙;之后,在小说《摩西,山之人》中,赫斯顿大胆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圣经。赫斯顿的"文学女儿"艾丽丝·沃克继承了赫斯顿的宗教思想并发展成为泛神论的黑人女性神学思想。
寻找黑人女性的精神家园——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的宗教思想探析
作者: 蒋曙   来源: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赫斯顿   沃克   基督教   黑人女性   上帝  
描述: 宗教是非裔美国女作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黑人女作家们没有仅仅停留于质疑传统的基督教,而是致力于寻找并构建一个全新的信仰使其成为黑人女性可以依赖的精神家园。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她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重新解读了基督教和上帝,标志着黑人女性神学的启蒙;之后,在小说《摩西,山之人》中,赫斯顿大胆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圣经。赫斯顿的"文学女儿"艾丽丝·沃克继承了赫斯顿的宗教思想并发展成为泛神论的黑人女性神学思想。
< 1 2 3 4 5 6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