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的困惑
作者: 张媛   来源: 世界文化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眼睛   黑人民权运动   黑人女作家   妇女解放运动   黑人女性   美国黑人   女性文学   40年代  
描述: 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美国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都是以一种刻板的模式出现的。南方文学中最突出的黑人女性代表形象大多以保姆、情妇或混血儿出现。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美国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黑人女作家,如托妮·莫里森、爱丽斯·沃克等,自
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下)——评《爱》
作者: 吴玲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爱》   人物关系   女性人物形象   中心概念   黑人女性   批评方法   莫里森   外国文学作品  
描述: 托妮·莫里森著作的《爱》一书,从书名便一目了然,书的主题就是关于爱的。爱是混杂的,有不同分级、不同角度。亲情的、爱情的、自我的、变态的、柏拉图的、强硬的……故事的开头提到“无耻的女人们如何毁掉一个好男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场活生生的、让人不忍直视的骚乱。莫里森小说的中心概念就是笔者要在此讨论的文学伦理问题。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女性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以及黑人女性异乎寻常的反抗方式,比较适宜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解读。
论《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民族观
作者: 宋清涛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非洲文化   所罗门之歌   黑人女性   露丝   白人社会   《所罗门之歌》   寻找自我   拉特   黑人文化  
描述: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然而整个小说却紧紧围绕着对女性人物的巧妙刻画。Harry Reed认为奶娃的寻根历程是"被他的女性关系所支撑。黑人女性所给予他的爱、支持、引导甚至拒绝都是他得以迅速成长起来的主要因素"(54)。在这些女性的帮助下,他由一个顽固、盲目、傲慢又追求物质的年轻人,变为
解构《紫色》之宗教观
作者: 李伟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反抗精神   宗教观   自我意识   爱丽丝·沃克   女性角色   紫色   黑人女性   小说   天主教  
描述: 一、引言1983年是爱丽丝.沃克的丰收之载,这一年,她成为首位获得普利策奖(小说类作品)的黑人女性。这份荣耀应归功于她笔下的传奇女性传记——《紫色》。沃克以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唤醒了不计其数的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与反抗精神,鼓励其在黑暗中英勇反抗种族主义和父权社会合力带来的双重压迫与桎梏。
< 1 2 3 ...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