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影视剧人物塑造中的道德呼唤与重建:刘慧芳与牛鲜花之比较
作者: 逄格炜   来源: 东南传播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牛鲜花   呼唤   刘慧芳   重建  
描述: 刘慧芳是传统道德的化身,而牛鲜花集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于一身。不同的女性形象特征源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刘慧芳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肩负的是呼唤传统道德的责任,而牛鲜花出现在2000年代末,肩负的是重建新的道德的责任。
论彼得·凯里在《奥斯卡与露辛达》中澳大利亚文化身份的重建
作者: 姚笑寒   苗艳菲   来源: 学问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后殖民主义   《奥斯卡与露辛迭》   重建  
描述: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使澳大利亚的作家们再次审视过去,重新书写被帝国歪曲的民族历史,彼得。凯里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奥斯卡与露辛达》还原了被帝国颠覆的澳大利亚文化身份。真实塑造了土著人的形象和露辛迭这位具有女权思想的女性形象,重建了真实的历史。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对莫里森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宠儿》的主题分析
作者: 高萌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缺失   黑人女性   重建  
描述: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代表着黑人女性作家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长期以来,美国文学史上都是白人占据主流地位,虽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开始崛起,但20世纪初的美国黑人文坛仍主要由黑人男性作家占据,探索的话题也多集中在黑人男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而黑人女性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女权思想的传播和黑人运动的发展,黑人女性文学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而在美国文坛上一批黑人女作家才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论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的缺失与重建
作者: 刘洲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话语   缺失   大众传媒   重建  
描述: 本文认为,大众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样在对改变女性原有生存状态和原有思维方式上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完美再现依然是从社会优势群体即男性的视角、男性的渴望出发的,传媒隐性的话语霸权已经成为女性走向全面解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障碍。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话语理论切入,归纳出传媒表述性别的话语特征;第二部分借鉴社会性别理论、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观点、结构主义——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做出理论解构,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及对文本的意识形态分析展开理性批判;第
衰落男权社会里的女性命运:《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郑际根   来源: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女性命运   内化   衰落男权   重建  
描述: 《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被女性主义评论者解读成一个有着强烈女性意识,敢于宣战传统男权的女性形象。然而,纵观斯嘉丽成长的整个过程,她的一切所作所为,表面上看我行我素,与传统的男权社会规范格格不入,好像是在与那个男权社会抗争,而实际上,却不过是以一种反叛的方式在吸引男性的目光。她一生的命运,都只能是一个男权的附属品,以叛逆反抗的自我标榜来为自己赢得一个男权的标签,在男权社会经历危机时,又是一个勇往无前地为男权呐喊,为男权战斗的“女英雄”。斯嘉丽的命运,是一个在战争背景下,一个正在衰落的男权社会里已经将男权价值
浅析库切小说《青春》中对二元对立的解构
作者: 盛杨燕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青春   解构主义   殖民话语   二元对立   重建  
描述: J.M.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从后殖民解构主义的角度对二元对立项予以颠覆和解构,塑造了有别于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男性/女性、白人/黑人、西方/东方新形象。《青春》作为非传统的自传体小说,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主要从后殖民理论中的他者和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叙事学理论、话语理论和性别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叙事主题和叙述技巧,本文运用后殖民解构主义的理论解读《青春》,从作者对男性/女性、白人/黑人、西方/东方三对二元对立的解构出发探讨作品所包含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棕色梦
作者: 陶阳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   成长   棕色砖房》   《棕色姑娘   重建  
描述: 波·马歇尔(1929-)是美国黑人文学中一位出色的女作家,然而她的作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马歇尔的大部分作品集中于刻画黑人女性的形象,然而主题却具有世界性意义。她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出版于1959年,它是马歇尔的第一部也是最受关注的一本小说,建立了马歇尔在文学领域的声望。小说讲述了一位巴巴多斯黑人小女孩赛琳娜·博伊斯的成长经历。作者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积极向上的黑人女性形象。如今,《棕色姑娘,棕色砖房》被认为是现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艾尔弗雷德和艾米丽》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 刘柳   来源: 三峡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   母性神话   艾米丽   新女性形象   菲欧娜   重建  
描述: 多丽丝·莱辛,继弗吉利亚·伍尔芙之后英国文坛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文学史上第十一位和最年长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作品以内容包罗万象,思想深刻为特点。 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对女性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尤为独到,而由于她和母亲关系的素来不和,使其在作品中创造了众多 “坏”母亲形象。纵观有关多丽丝·莱辛作品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得知关于她作品的研究角度可谓是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笔者尚未发现学术期刊或论文专门研究其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这种空缺促使笔者选择其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作为此
人类局限性的本质:对玛格利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的分析
作者: 毕利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   无用   暴力   邪恶   剥削   重建  
描述: 玛格利特·阿特伍德也许是仍然在世的,当代最为重要的加拿大女作家了。 阿特伍德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写出了一部部令人关注的作品,使她成为世界级的作家。 她于1972年创作的小说《浮现》被称为极具震撼力的女性小说,描述了一位女性探寻自我的历程。在文中所表现的现代女性形象及对父权社会所进行的抨击受到女权主义者的推崇。但是,《浮现》不仅描述了一位女性追求自由的过程,还对人类的局限性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通过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强烈对比,比如美加关系的实质(强国和弱国的政治关系),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人
媒体新闻报道中如何重建女性意识
作者: 吴军华   来源: 青年记者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女性意识   中国妇女   直接影响   大众媒体   舆论导向   女性报道   女性形象   性别意识   重建  
描述: 今年在北京举行的第37届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启动仪式上,佳丽们穿着京剧元素的比基尼进行展示,轰动舞台现场。这组惊艳的照片也在网络上热传,有的网友认为这是一种创新,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在糟蹋国粹。中国妇女报以《当京剧遭遇比基尼……》为题评论:"面对各种以比基尼美女为名的炒作,如果我们对其熟视无睹,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肆无忌惮,继续误导公众,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①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全媒体时代,媒体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的形成。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