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情十八春:《十八春》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李梦清
来源:
学问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悲剧性
《十八春
女性形象
-
描述:
《十八春》是张爱玲的一部很具代表性的作品,人物的生活空间是张爱玲笔下常见的、读者熟悉的男权社会。一如张爱玲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又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依附于男性的传统型女性。受男权压制的自我牺牲型女性和具有独立人格的理想型女性。本文分别选取典型人物对这三类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悲剧性特征。
-
论彼得·凯里在《奥斯卡与露辛达》中澳大利亚文化身份的重建
-
作者:
姚笑寒
苗艳菲
来源:
学问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后殖民主义
《奥斯卡与露辛迭》
重建
-
描述: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使澳大利亚的作家们再次审视过去,重新书写被帝国歪曲的民族历史,彼得。凯里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奥斯卡与露辛达》还原了被帝国颠覆的澳大利亚文化身份。真实塑造了土著人的形象和露辛迭这位具有女权思想的女性形象,重建了真实的历史。
-
抒张个性 追求自由:梅娘水族系列小说中女性形象
-
作者:
王艳荣
来源:
学问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中行
封建宗法
读书界
生存状态
中国现代文学史
女性命运
知识女性
系列小说
弱女子
人格独立
-
描述:
提起梅娘,在40年代的读书界是尽人皆知,无人不晓的。1942年北平的马德增书店和上海的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了一次"读者喜爱的女作家"调查活动,活跃于上海沦陷区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和东北
-
火爆的大众传媒和失衡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刘伯红
来源:
学问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像
思维过程
电子传媒
传媒娱乐
时尚女性
主流媒介
大众传媒
文字符号
媒介素养教育
科技发展
-
描述:
进入90年代后,以印刷符号和电子符号为主的大众传媒,借助科技发展、市场推动和全球一体化的力量,在中国得到史无前例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用图象符号替代非具像性符号(如文字符号)的特点,大大简化了人们的思维过程;商业化借助消费社会的力量,在将大众传媒推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的同时,大大拉近了人与世界的距离。以
-
国际人贩子集团看准意大利
-
作者:
安强
来源:
学问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大利北部
在地图上
服装模特
犯罪团伙
莫尼卡
东欧国家
芭蕾舞演员
妇女组织
意大利政府
地方当局
-
描述:
巴杜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一座小城。她既没有悠久的历史遗迹, 也没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可她名气却不小。据报道,是因为那里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时无处不在的外国女子的色情服务。卡璐荻娅,是一位只有14岁的未成年少女,可她在小城从事色情服务已整整一年。卡璐荻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