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性别身份】搜索到相关结果 54 条
-
汇合与错位——论中国新时期文学初期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
作者:
石万鹏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错位
中国新时期文学
汇合
女性形象
性别身份
-
描述:
与五四启蒙时期一样 ,在 1 979——— 1 985的新启蒙时代里 ,男女作家结成同盟 ,共同完成控诉伤痕、反思历史、呼唤改革的时代大命题 ,塑造了一批迥异于“文革”时期的女性形象 ,但是由于男女
-
《爱有来生》——女性主休意识的失落
-
作者:
黄今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消费社会
主体意识
性别身份
《爱有来生》
女性
-
描述:
《爱有来生》是一部男性视阈控制下的女性导演之作,其深层文本体现了女性在男权秩序下主体意识的丧失,反映出当下中国消费社会图景中女性导演放弃女性立场自觉认同于男权社会给予的性别身份的现象。女性导演在面对激烈票房争夺的同时,其女性意识的缺失无疑降低了电影艺术品格,从另一层意义上,是对电影作为文化现象其内在反思性的主动剥离: 【关键词】《爱有来生》 女性 主体意识 消费社会 性别身份 【DOI】10.3969/i.issn.1002-6916.2010.12.019 一、引言
-
悲剧女性苔丝狄蒙娜与窦娥
-
作者:
余艳
来源:
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窦娥
悲剧冲突
苔丝狄蒙娜
性别身份
女性
-
描述:
苔丝狄蒙娜与窦娥是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性格相似,结局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学批评领域,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性别身份都被置于边缘地带。采用女性阅读视角对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不同悲剧冲突模式下所隐藏的相同的女性性别身份。
-
性别身份的模糊和弱化:“建国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回顾与思考
-
作者:
刘彦华
来源:
岁月(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模糊
女性文学
性别身份
建国十七年
弱化
-
描述:
建国十七年的女性文学普遍呈现出对女性社会身份的强调和认同,而对性别身份则有意模糊和弱化.本文从女性作品的内容描写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探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
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的冲突、流变与杂合:华美女性文学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的建构
-
作者:
李丽华
杨政红
来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关女性文学
性别与族裔认同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
种族身份
性别身份
-
描述:
笔者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石,结合性别视角,对最具影响力的四位华裔女作家进行历时研究,聚焦作品反映的中西性别文化、种族文化的冲突、流变与杂合。无论是多元认同,还是双重解构,种族和性别的不断流变与杂合将为性别问题和族裔问题的解决带来意想不到的先决条件。全球化必将导致种族问题的弱化甚至消弭,但要消除基于生理的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公正则需要更漫长的过程。
-
从《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看贝娄对性别身份的建构
-
作者:
曹艳艳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索尔·贝娄
妇女解放运动
卡伦·霍妮
性别身份
-
描述: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1915-2005)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极高声誉。他因为“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成为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将其视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最重要的两位小说家之一。因而,贝娄无疑成为当代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学者们对贝娄的研究已经向纵深发展,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但是学者们普遍意识到贝娄小说中的夫妻关系是不和谐的:通常性格懦弱的丈夫都有一位强悍的妻子。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贝娄进行了较为深入和
-
凤凰涅槃——《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研究
-
作者:
李静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他者
文化混杂
双性同体
性别身份
-
描述:
汤亭亭(马克辛•洪•金斯顿)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的领军人物。她的作品《女勇士》以独特的叙述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绚丽的中西方文化元素等震撼了当代美国文坛,并引发了华裔美国文学的第一个高峰。身为华裔女性的一员,汤亭亭遭受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和华族内部的族裔和性别的双重排斥,然而,正是这种“双重边缘化”的地位为她提供了同时审视中美两种文化的优越视角。作者在作品中解构了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刻板形象,并在美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重新建构了华裔女性的身份。 本文在分析这部作品的基础上,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
-
伍尔夫自己的文学:探寻女性创作力源泉
-
作者:
包爱娣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伍尔夫
创作力
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
女同性恋主义
-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文学界最杰出的女性主义先驱之一。伍尔夫对于性别身份的强烈意识转化为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内动力,并不断激发她的创造力。她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创作实践为基础,凭借一个女作家敏锐的性别意识, 努力探索女性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在伍尔夫看来,女性既是文学创作的对象,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因此,她极力主张建立起一个独具女性主义特点的文学。为实现这一目标,伍尔夫选择女性之间的同性爱恋进行创作实验,创作手法娴熟,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呼吁女权的终极目标。一方面,鉴于父权社会极力打压女性创作力,用以维护男性
-
论《接骨师之女》中的华裔美国女性身份建构
-
作者:
王伟
来源:
长江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接骨师之女》
种族身份
美国华裔女性
性别身份
社会身份构建理论
-
描述:
谭恩美作为华裔美国女性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小说关注了华裔美国女性在美国生存的艰难处境,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根据社会构建理论着重探讨谭恩美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的美国华裔女性的性别身份、文化身份及种族身份的建构,具体分析身份缺失的原因,并根据相应的观点提出解决方案。论文第一部分重点阐释了小说《接骨师之女》中华裔女性的性别身份建构。社会构建理论认为,社会赋予女性的形象和观点都是源于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造成的,而这种偏见被男性固化和扭曲,最终形成一种想象中的现实,因此,打
-
A.S.拜厄特小说中的性别问题研究
-
作者:
刘爱琴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问题
拜厄特
性别身份
男性
禁锢
女性
-
描述:
该论文是对作家、文学评论家、至今仍在从事创作的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小说作品的详尽研究。此项研究关注的是拜厄特在七部长篇(包括一个四部曲)和两部中篇中所揭示的性别问题以及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因为性别与社会密切相关,所以该研究审视了人类——不仅女性还有男性——的社会存在,并对两性关系和各性别内部的关系加以研究。这种研究超越了现有的、仅从女权主义视角对拜厄特小说所做的性别研究。 该论文由三部分构成:绪论、主体和结语。绪论从叙事策略和主题两方面对A.S.拜厄特的小说做出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