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中国独立电影探析
作者: 屈义植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实与伦理   写实主义   本土化   性别话语  
描述: 独立电影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它的兴起与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其表现手法与所表达的内容亦呈现了社会文化的嬗变。在“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交汇处,独立电影用其独特的视角,呈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给人们带来精神与思维冲击的同时,引发他们思考和探研人性的深层生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独立电影所表现的意涵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述评:首先,90年代初期的萌芽时期,这时的独立电影所反映的内容多为个人理想化的表现、社会边缘及底层人物的具体生活状态。这一本土化的较为写实的表现正是中国处于文化和政治转型之下发生的。其
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王燕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性政治   女性主义   性别话语  
描述: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围绕着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的精心塑造,不少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则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解读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从而说明在萨拉反叛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男女平等、精神自由的不渝追求。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对该小说的主要研究方
从当代时装摄影看理想化男性形象的嬗变
作者: 傅文斯荔   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理想化   时装摄影   性别话语  
描述: 随着女性主义的出现以及女性研究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话题指向女性“受者”的传统角色,同时也不断激起人们对性别固定话语的反思。性别话语并非是一个绝然二元孤立的问题,在对女性性别语言的不断解构过程中,理想化男性语言被视为另一种桎梏。时装摄影是身体与服装的调和、配搭、互为关系的视觉化集中体现,而性别语言被充分的使用于其中,不仅是时装的简单再现,摄影师或影像策划者更得以借此表达他们身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价值观。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大众消费的变换更迭以及各种文化、学术、艺术思潮的风起云涌,性别话语成为众目焦点,性别的固定
1980年代香港喜剧电影的性别叙事与文化想象 以“新艺城”电影为例
作者: 叶航   来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喜剧电影   两性形象   1980年代   新艺城   性别话语  
描述: 本文着重分析“新艺城”喜剧电影中的两性形象与性别叙事,以及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想象与商业逻辑。“新艺城”喜剧中的男性角色是小男人形象与大男子主义的综合体,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再现”和“性别规训”更带有男权色彩。然而,大众消费文化是多种力量和逻辑相互较量与协商的产物,“新艺城”喜剧一方面通过渲染男性之间的同性社群关系与同袍友情来消解女性地位上升带来的焦虑,另一方面又运用不同叙事策略让男权意识的传递更具隐蔽性和可接受性。“新艺城”在“迎合”与“平衡”不同消费群体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实现其追逐商业利益的诉求。
消费主义与传统伦理规训下的性别话语
作者: 毛向樱   周玫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第六代导演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斗牛》   性别话语  
描述: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是在性别话语场域内对影视中的性别话语进行肃清规整。作为性别意识的外显,性别话语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现代性话语。但是,中国百年的影视文化却与政治、经济等共同致力于营造社会和文化语境,并在近年来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影片《斗牛》的女性话语叙述呈现出受消费主义与传统伦理规训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男性中心主义意识之中,由此可见第六代导演女性意识的后倾与倒退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内涵。
消费主义与传统论理规训下的性别话语
作者: 毛向樱   周玫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第六代导演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斗牛》   性别话语  
描述: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是在性别话语场域内对影视中的性别话语进行肃清规整.作为性别意识的外显,性别话语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现代性话语.但是,中国百年的影视文化却与政治、经济等共同致力于营造社会和文化语境,并在近年来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影片《斗牛》的女性话语叙述呈现出受消费主义与传统伦理规训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男性中心主义意识之中,由此可见第六代导演女性意识的后倾与倒退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内涵.
女性写作话语策略
作者: 邵巧治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控制   叙事结构   女性写作   性别话语   话语策略  
描述: 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有史以来一直处于被评判、被表达的社会文化语境。为了找回自我、确立自身,女性试图以写作的手段来达到自我讲述。但她面临一个巨大的困境:女性能拥有自己的性别话语吗?本文宗旨就是考察女性为了建立自己的性别话语,采用了什么策略以消解颠覆男权文化中心的话语控制。本文分五个部分分别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女性写作界定和历史,通过界定与历史梳理,明确女性写作的性质和意义,这是讨论女性写作话语策略的前提。第二部分是女性写作话语策略的提出,指出女性早就拥有自己的性别话语,但面临表述方式的转换,正是在这种转换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传记文学
作者: 郭玉真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盖斯凯尔   茨威格   性别   女性认同   性别话语  
描述: 19世纪至20世纪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深入发展到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时候,性别研究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由此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两个书写女性的传记文本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男女两性在创作风格、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部传记分别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断头艳后》和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夏洛蒂·勃朗特传》。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认识角度出发向读者展示了两位不同性别的作家在传记中所呈现的文学面貌,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探讨茨威格和盖斯凯尔夫人
艾丽斯·沃克小说创作文化心理研究
作者: 周仕益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说研究   文化心理   无意识   艾丽斯·沃克   性别话语  
描述: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现实主义女作家,创立了“妇女主义”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自己探讨美国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尤其是黑人妇女和世界妇女问题的理论依据。艾丽斯·沃克用文学表达她的妇女主义思想,让她的妇女主义思想渗透到创作意识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蕴。她的作品内容涉及主题广博,从早期对种族生存的关注转入对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坏境的关注。她的妇女主义思想对20世纪80年代的黑人妇女运动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起到积极作用,对她的小说创作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她在创作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和她的妇女主义思想形成
种族·性别·文学的百纳被:论爱丽斯·沃克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
作者: 刘艳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父亲形象   后现代叙事   爱丽斯·沃克   性别话语  
描述: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的崛起是20世纪国际文坛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爱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本文选择她的长篇小说力作《父亲微笑之光》(1998)为论析对象,借用西方女性主义“百纳被”的隐喻,分别侧重从种族、性别和文学审美三个视角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评述爱丽丝·沃克与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关联性,梳理国内外关于沃克小说《父亲微笑之光》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研究的思路,角度与论旨。正文包括三章的相关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