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敖丽娟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伦理变迁   第六代导演   人文关怀   女性形象  
描述: 中国第六代导演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与追求宏大叙事和民族寓言的“第五代”导演不同,他们用原生态的记录手法将镜头着重对准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批底层人物和边缘群体,其中也包括社会文化和伦理变迁背景下的女性群体。第六代导演以冷静的目光、客观的视角、纪实的手法,向受众展示中国现代女性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的生存与伦理困境。因此,整体、系统地去观照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的女性形象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转型时期女性的生存境遇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尽管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第六代导演群的提法和成员归纳存在一些争议,但在立足
我国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特征
作者: 廖艳君   敖丽娟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男性话语   第六代导演   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   女性形象   现代女性价值观  
描述: 女性形象,是电影艺术史中最丰富生动的话题之一。中国第六代导演创作于2009年以前、着重以女性为主角、主线或主要书写对象的影片中,以其执着的艺术理念、纪实性的创作方法,扛起言说社会现实的大旗,塑造了一批被社会主流生活和许多商业电影所遮蔽的女性群体,她们是中国电影史不可忽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一群女性。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传统男性话语及现代女性价值观交织的多元语境下,展示了女性在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下他者与自我冲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存与伦理困境。
消费主义与传统伦理规训下的性别话语
作者: 毛向樱   周玫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第六代导演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斗牛》   性别话语  
描述: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是在性别话语场域内对影视中的性别话语进行肃清规整。作为性别意识的外显,性别话语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现代性话语。但是,中国百年的影视文化却与政治、经济等共同致力于营造社会和文化语境,并在近年来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影片《斗牛》的女性话语叙述呈现出受消费主义与传统伦理规训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男性中心主义意识之中,由此可见第六代导演女性意识的后倾与倒退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内涵。
消费主义与传统论理规训下的性别话语
作者: 毛向樱   周玫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第六代导演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斗牛》   性别话语  
描述: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是在性别话语场域内对影视中的性别话语进行肃清规整.作为性别意识的外显,性别话语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现代性话语.但是,中国百年的影视文化却与政治、经济等共同致力于营造社会和文化语境,并在近年来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影片《斗牛》的女性话语叙述呈现出受消费主义与传统伦理规训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男性中心主义意识之中,由此可见第六代导演女性意识的后倾与倒退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内涵.
论李玉的故事片创作
作者: 杨帆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影观念   第六代导演   纪实性   李玉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以李玉的电影故事片创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四个部分对李玉的故事片创作各方面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与论述,将李玉置于第六代导演以及新世纪中国的文化大背景的研究视野下,重点关注李玉在故事片创作中体现的女性特色与个人特点,并试图从中提炼出李玉作为一个新生代女性导演,其独特、成熟的个人风格。第一章在第六代导演的代际体系范畴下研究李玉的故事片创作概况,包括李玉在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影响及地位,她的故事片创作与第六代导演整体群体的统一之处与个性特点;第二章将李玉置于与第六代导演整体风格的比较视野下论述李玉个性化的
中国80后电影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
作者: 吴坚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缘人   第六代导演   谢晋   社会地位   香魂女   那山那人那狗   胡玫   后新时期   人物画廊   王小帅  
描述: "80后",在我国众所周知特指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年轻一代。在这里借用指同时期及稍后创作的中国电影。电影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女性一直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但在中国或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所致,或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性在电影中经常是以比较单调的形象面貌出现,比如20世纪20年代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30-40年代找不到出路的女性以及建国之后新时期之前作为时代政治传声筒的"铁娘子"式
抗争与宰制——电影《孔雀》、《世界》和《青红》的女性形象表征
作者: 李道全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电影节   第六代导演   孔雀   表征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花木兰   中国女性   世界  
描述: 今年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繁亮相:顾长卫的《孔雀》获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青红》接着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同为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作品《世界》也有幸作为"2004年威尼斯电影节中国唯一参赛作品"。三部电影的轮番上演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让人们对中国电影有了更多的期待。然而综观三部电影,虽然讲述不同时期背景的故事,女性形象的表征却都
第六代电影女性形象的价值蕴含
作者: 宣宁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存在状态   价值选择   中国社会   第六代导演   蕴含   存在形态   传统价值观   女性形象   第六代电影  
描述: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其实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但容易为人忽略的女性形象,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女性世界,她们实际上是当下中国社会三种
花的世界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讲故事   电影节   第六代导演   法国   行为逻辑   威尼斯   情绪   爱情   影片   镜头语言  
描述: 《花》是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的开幕影片,法国片,由中国导演娄烨导演。 片中娄烨一如既往地没有着重于讲故事,更多的是在抒展一种情绪。他的镜头语言如此熟稔,以至于即便主人公的某些行为逻辑在现实中未必成立,但在这流畅的影像中也显得极易接受。 28岁的“花”在中法两个国家间游荡,陷入爱情、离开爱情又陷入新的爱情。她身上融合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对爱情的随意与较真。她可以迅速依恋上一个陌生人,甚至当这段情感是以强奸开始;她又可以在这种毫不对等的爱情里付出一切,不管外界如何反对。 在这个抽离人物背景与生活
女性缺席的影像世界——浅析第六代电影的性别色彩
作者: 宣宁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八十年代   第六代导演   性别特征   电影创作   男性化   表达方式   女性主义者   色彩   女性形象  
描述: 从89年张元的《妈妈》到贾樟柯即将上映的《世界》,第六代电影人的艺术实践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伴随着第六代的逐步成熟,学术界对第六代的研究也不断深化。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第六代的电影,企图在电影现念、电影形态、义化蕴含等视角的透视下全面解析第六代的影像景观。然而长期以来有一个独特的解读视角却一直被我们忽略,这就是对第六代电影做出性别分析。在中国给电影贴上性别的标签始至八十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引入,继而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女性电影创作和评论的高潮。在第四和第五代中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电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