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小说作品】搜索到相关结果 29 条
-
叙事重复的生态解读:从董立勃的长篇新作《青树》《暗红》说起
-
作者:
王敏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复现象
叙事重复
西部大开发
重复使用
暗红
小说作品
新疆
董立勃
女性形象
生态意义
-
描述:
对于董立勃这样一位来自新疆边远地区的小说创作者,评论界一方面极力肯定其作品创作的质量,称其作品开掘了西部垦荒小说的审美范畴,突破了西部情爱小说的书写范式(杨光祖),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题材对新疆地域叙事的空白(胡沛萍),美誉其为继沈从文以来最好的乡土题材小说家。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论者指出,五年来超负荷的写作也暴露出其作品中不可忽视的缺陷,最为引人瞩目的便是其小说叙述中的重复现象。 笔者在这里无意于重复各位论者的声音,也无意去对作者创作中的叙事重复现象做任何价值上的评判,倒是想沿着这个问题进一步阐释分析这些
-
1980年代的青春与精神书写:评于晓丹长篇小说《一九八○的情人》
-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女性
中国作家
叙事方式
正文
小说文本
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毛榛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
描述:
让我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是,翻开《当代》杂志2009年第2期之后,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居然会是于晓丹的长篇小说《一九八○的情人》。于晓丹,哦,这个于晓丹就是那个我记忆中的于晓丹么?没问题,应该是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总觉得于晓丹这个名字,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那难忘的
-
孤独、贫困、死亡的威胁——《熟路》和《威塞奥尔奶奶的弥留之际》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甘慧芳
来源: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孤独
贫困
美国南方文学
小说作品
死亡
威胁
叙事手法
女性
短篇小说
-
描述:
尤多拉·韦尔蒂和凯瑟琳·安·波特同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两人的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南方的生活。两人的短篇小说作品《熟路》和《威塞奥尔奶奶的弥留之际》堪称短篇小说的典范。两篇小说用不同的叙事手法刻画了性格坚强,命运多舛的女性,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
-
奥斯汀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比较研究
-
作者:
虞跃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流苏
婚姻观念
女性视角
《傲慢与偏见》
婚姻家庭
文学创作
最终结局
奥斯汀
小说作品
终成眷属
-
描述: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两位女性作家都是以婚恋小说闻名于世界,作品刻画出小世界中不同女性形象的情态,影响巨大。简·奥斯汀一生中创作了以《傲慢与偏见》为首的六部小说作品,最终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但收获
-
2010年代的山西长篇小说创作
-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五台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干部
作家
山西
小说创作
现代性
小说文本
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辛亥革命
-
描述:
简略地回顾一下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来山西的长篇小说创作,就不难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个从无到有而且逐渐走向高潮的过程。"十七年"期间,山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形成了一个后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之为"山药蛋派"的小说创作流派。从小说文体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
-
叙事重复的生态解读:从董立勃的长篇新作《青树》、《暗红》说起
-
作者:
王敏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重复现象
叙事重复
西部大开发
暗红
小说作品
董立勃
生态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2003年,董立勃凭借《白豆》在中国当代小说界声名鹊起,一夕成名,之后,他以惊人的速度和创作热情陆续发表并出版了长篇小说《清白》(2003.5)、《静静的下野地》
-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政治化伦理论化及其原因
-
作者:
石麟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演义小说
辛宪英
圣君贤相
貂蝉
政治工具
小说史
元末明初
小说作品
三国志通俗演义
宗豫
-
描述: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可谓寥若晨星,然而,正如同书中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一样,这些为数不多的女性人物,却也带有浓厚的政治化、伦理化倾向。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二是伦理思想的载体,三是出类拨萃的女中丈夫。当然,也有的女性,兼有上述两类或三类的特点。
-
别一种风采——试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李忆莙的小说
-
作者:
邵德怀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怨女
女作家
人性
小说创作
华文作家
性格特征
商业社会
小说作品
婚姻
女性形象
-
描述:
的小说,可读性很强。后来,我又阅读了李忆莙的其它小说。这才发现,她的小说无论是早期的还是近期的,大多带有感伤和浪漫的气息。这几乎已经成为她小说的一种基本的面貌,或者说是基本的风格。李忆莙出生于一九五二年,十九岁时开始小说创作,至今已在各地发表小说作品达
-
美貌的女人与俗套的艺术——对当代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一个批判
-
作者:
李运转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小说
深层结构
文化心理
审美情趣
女性形象塑造
小说作品
内心世界
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文学
男权主义
-
描述:
。这样的肢解和割裂,对于本是完整艺术人物的女性形象来说,自是极片面的分析。然而,拙文进行的恰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事情。正因为在女性形象的“静态肖像”描绘的这点上,当代众多小说作品显露了它们充满俗气的套
-
大地之子的情怀:吴应厦《女人啊,女人》评析
-
作者:
戴方
来源: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地之子
眼角膜
审美意识
个性特征
爱情
小说作品
张诗剑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
描述:
诗人、作家张诗剑先生曾用他那潇洒飘逸的笔墨为本港作家吴应厦的小说《女人啊,女人》题词:“情似花,花开花萎花又谢,一片真情随水去.”(引自该书“六叔”之语),大陆教育艺术家李燕杰教授在《应厦著述评说》一诗中则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