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光华:闪耀千秋:纪念石评梅百年诞辰
作者: 穆建民   来源: 娘子关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责任   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革命   石评梅   百年诞辰   女子教育   文艺评论   孙中山   女性文学   重要内容  
描述: 三甘当妇女解放运动的喉舌关注妇女解放,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女性文学的主题。在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最深,在思想解放和革命起始阶段,妇女解放也就首当其冲。评梅作为女性,自然地把妇女解放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并
散文和女人:论东南亚女性散文
作者: 陈实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现代化   女作家   女性散文   妇女解放运动   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文学   女性文学   中间阶层   世界华文文学   东南亚华文文学  
描述: 20世纪文学的发展几乎是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至少在中国,在受中国文学影响至深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中,这种现象具有一种规律性的呈示。 150年前,或者100年前,学术不外汉学、宋学,诗文不外桐城、常州、宋诗、同光,小说不外侠义、公案。踞傲于文学之上的光荣,都被男人垄断。他们或“束发就学,皓首穷经”,或“游市肆间,五公招之不至”,虽然格局狭小且多谬种流传,却能凭了性别的优势,哗然骇乎于社会,文坛之中,难见女儿身影。女性文学——如果是有的话,也是藏闺阁之中,作一些“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短烛烧残,春痕暗
我校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妇女学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理论   妇女学   妇女问题   研究中心   妇女解放运动   女性学   女教职工   作用与地位   参政议政   现状分析  
描述: 我校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妇女学研究我校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于1993年11月19日成立。中心成立以后,迅速积极地开展了各种学术讨论会及科研活动。中心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妇女理论研究学术论文发表会,分别以“以新的姿态去迎接妇女的新文化”、“论《当代朝鲜族女...
散文和女人
作者: 陈实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现代化   女作家   女性散文   妇女解放运动   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文学   女性文学   中间阶层   世界华文文学   东南亚华文文学  
描述: 20世纪文学的发展几乎是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至少在中国,在受中国文学影响至深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中,这种现象具有一种规律性的呈示。 150年前,或者100年前,学术不外汉学、宋学,诗文不外桐城、常州、宋诗、同光,小说不外侠义、公案。踞傲于文学之上的光荣,都被男人垄断。他们或“束发就学,皓首穷经”,或“游市肆间,五公招之不至”,虽然格局狭小且多谬种流传,却能凭了性别的优势,哗然骇乎于社会,文坛之中,难见女儿身影。女性文学——如果是有的话,也是藏闺阁之中,作一些“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短烛烧残,春痕暗
当代德语妇女文学主题思想初探
作者: 黄克琴   来源: 外国语文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发展轨迹   女作家   妇女文学   妇女解放运动   父权文化   德语   主题思想   作品   女性文学  
描述: 本文通过部分当代德语妇女文学作品的介绍和浅析,着重探讨德语国家当代妇女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及这一时期妇女文学的主题思想。
加强女性教育 推广“湘女文化”
作者: 罗婷   来源: 湖南日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富民强省   教育强省   女性教育   传统文化资源   妇女解放运动   女性人才   文化强省   人才强省   女性素质   湖南女性  
描述: 加强女性教育 推广“湘女文化”
抗争、职业前途与彷徨——从抗战前的女性题材电影出发研究当时的职业女性生存状况
作者: 王娟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职业女性   女性职业   社会工作   职业意识   女性题材   有所助益   社会地位   市民生活   女性形象   时代女性   抗战前   电影   妇女解放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   现实问题   女子教育   艺术形式   女性解放思想   生存现状  
描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大多被禁锢在家庭里,很少有机会进入社会工作。少数的女性从业者也多是被生活所迫的底层社会女性,她们从事如帮佣、船户、织工、妓女等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中国的女性真正产生职业意识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女性解放思想的传播,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女性进入职场成为可能。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而成为反映市民生活和文以载道的重要工具。女性形象本来就是各种艺术形式中所经常表现的,而反映职业女性的生活无疑又添加了一层近代化的色彩。那些带有女性关怀的编导们把
< 1 2 3 ... 33 3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