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卡萝·邱吉尔《天之骄女》中女性身份研究
作者: 褚嘉琪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之骄女   身份   卡萝·邱吉尔   女性身份  
描述: 在英国历史上,女性剧作家卡萝·邱吉尔被认为具有重要地位,她的戏剧贡献获得国际瞩目。本文关注于邱吉尔创作于1982年的代表作品《天之骄女》,该剧全部角色均为女性。此部作品戏剧手法独特,受到评论家的广泛关注,然而国内对于丘吉尔女性主义观点的讨论相对较少。本文立足文本研究,通过细读的方法分析剧本中的女性身份,力图辨别女性身份建构中的限制及激励因素。邱吉尔在剧本中批判了传统女性形象,发现以男性为主导夫妻关系及父系家庭关系中,女性的自我建构被压抑,男性主权激发女性的不满。朱迪斯·巴特勒曾在《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
博客时代中国女性博客发展研究
作者: 苏军会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博客   女性身份   女性话语权  
描述: Web2.0的时代,博客的出现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博客时代,人们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创建、修改、重制、混合和传递信息的生产者,也就是说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了主动的信息创作者。从网络使用总体来看男性网络使用者居多,但是女性使用博客比男性活跃。在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并局限在私人空间,而在博客时代,女性不仅拥有了虚拟的免费话语空间,而且塑造自身多重身份,她们的身份介于私域与公域,消费者与销售者,业余人士与专家等多重身份之间。并且基于博客积累的声誉或信誉,其创作的博客内容被转
翻译中女性身份的建构——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
作者: 李传华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建构   女性身份  
描述: 翻译和性别研究的结合并非偶然。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性别意识。女性主义者们寻求反抗和颠覆父权统治,这与翻译研究者们想要为翻译正名的想法不谋而合。长久以来,翻译也处于话语的边缘地位。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作对译作具有等级上的权威,前者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后者是地位低下、附属派生的女性,因此翻译和女性常常被一起提及。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层出不穷。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构成了文化视角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女性镜像: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对女性身份的塑造
作者: 王彩云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镜像   镜像理论   女性身份   女性主义  
描述: 关于女性镜像有诸多的理解,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女性镜像,特指通过电影媒介所塑造出的带有独特社会文化内涵和历史阶段性特征的女性的视觉影像。电影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女性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女性形象的研究一直是电影批评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21世纪这个女性备受关注的“她世纪”,女性在社会地位、生活状态、人身权利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改进,女性形象越来越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课题。近年来,各种研究方法如女性主义、叙事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等都被运用到电影的研究中。然而对电影中女性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现象
论多丽丝·莱辛主要作品中女性自我身份建构
作者: 张萌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女性身份   自我建构   女性主义  
描述: 多丽丝·莱辛(1919-)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活跃在当今文坛最重要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尽管她的文学作品众多,创作主题风格多样,女性的自我发展问题一直是莱辛关注的重心。从她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开始到她最近的一些作品,例如:《简·萨默斯日记》和《又一次,爱情》,多丽丝·莱辛更多地关注于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从更深的层次和程度上揭示了女性的精神困惑和身份危机,并且也因此引起了女性主义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在本篇论文中,作者选取了多丽丝·莱辛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五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研
1990年代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建构与视觉表述
作者: 刘永亮   王力平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女性身份   当代艺术   1990年代   视觉表述  
描述: 1990年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开放,女性形象从身体、行为、气质、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改变。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女性作为构建时代文化的符号出现在新生代艺术家的创作中。作为男性的他者以结构、挪用、戏仿、拼贴等全新的叙事策略描绘了当代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化图景;作为女性自身在女性艺术家作品中出现了女性自我形象的重构和多元叙事表达的图像。
莎菲之“死”——以悲剧理论解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 吴慧理   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身份   丁玲   时代氛围   悲剧   《莎菲女士的日记》  
描述: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的爱情”和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这本是令人振奋的。然而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失败后的特殊环境下,莎菲却“死”了,即在充斥着物欲的资本主义都市商品市场下走入精神的绝境,这一悲剧与当时时代低气压下让人窒息的社会氛围有关,更是作为女性的亘古的忧伤。
女性身体的异化:定性分析广告如何生产女性“它者”身份
作者: 丁少彦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义生产   产品   女性身份   消费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根据鲍德里亚消费与象征性生产的理论,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美国杂志广告中的广告产品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揭示了消费过程中广告通过将女性身体与特定的产品联系起来的手段,生产女性"它者"身份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运用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巴特勒的有关社会文化构建性别的理论,批评广告依据既定的社会关系和运用符号逻辑生产作为"它者"的女性身份意义,以维护并延续男权中心的社会关系。
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身份探析
作者: 李婧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身份   新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   雌性特质   严歌苓  
描述: 随着一批女性作家的异军突起,女性的身份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女性身份的构建不再仅仅局限于性属身份的角度,而是日趋多元化。严歌苓作品中丰富的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多元化视角的体现:一方面,她将女性身份置于时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出女性身份所蕴含的雌性特质;另一方面,她又对移民女性的身份进行深入剖析,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女性新的文化身份也应运而生。可见,严歌苓在构筑一个丰富的女性形象世界的同时也为我们构建了女性的多重身份。
关于现当代中外诗歌及其比较(二) 一种冷静的失落:论毕晓普诗歌中的性别转换
作者: 盛艳   盛俐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化   毕晓普诗歌   女性身份   失落   性别跨越  
描述: 对20世纪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女性身份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述,可以从四个层面阐发毕晓普代表作中的性别转换:1.毕晓普的童年创伤与母亲的缺席:毕晓普对于母性身份的恐惧和逃避从根本上
< 1 2 3 4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