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观分析
作者: 张沛沛   来源: 现代企业教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马斯·哈代   女性观  
描述: 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优秀而产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发表了15部长篇小说中、4个短篇小说集。哈代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哈代的最有名的五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还乡》中的游苔莎、《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从她们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悲惨命运等方面揭示出哈代的女性观
从《人性的枷锁》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女性观
作者: 韩玲   展红梅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毛姆   《人性的枷锁》  
描述: 英国小说家毛姆于1915年发表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是一部以他自己生活经历为素材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中塑造了四位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四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总结出毛姆的女性观,即一方面对女性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批判,表达着他的不满、嫌恶;一方面又对女性进行着理想化地塑造,传达出他的渴求与希望;既爱又恨,既依赖又贬斥,欲爱不能,欲罢不能,复杂而微妙难言。
从《新女性》看中国现代“新女性观”的演变
作者: 刘海玲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女性观   蔡楚生   左翼电影  
描述: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中,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女性观的两次激变至关重要。蔡楚生拍摄于30年代的电影《新女性》,形象地诠释了左翼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妇女观”对五四时期生成的自由女性观的取代,在艺术层面上前瞻性地实现了中国现代妇女问题在意识形态上的质的飞跃。
无法解脱的困境——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无名的裘德》
作者: 李小冰   来源: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观   《无名的裘德》   女性主义  
描述: 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淑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形象的典范。哈代对淑反对父权制的刻画显示了他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但同时小说中男性观察视角和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证明他也具有传统的父权思想。女性主义意识和父权思想共存是哈代对女性的矛盾态度的根源,因此他和他笔下的淑都注定无法从困境中解脱。
“我”的缺席与在场——从《作女》、《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看当代女性文学中的自审意识
作者: 兰岚   来源: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卓尔   自审意识   毛榛  
描述: 在现代女性意识中,对自审意识的追求是健康的女性观中的重要因素。《作女》中的卓尔和《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的毛榛两位女性形象,其自审意识的有无则显现了不同的女性观。
沈从文的女性观及悲剧意识——兼谈《三三》、《边城》及其他
作者: 衷立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女性观   悲剧意识  
描述: 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女性观和悲剧意识:一是沈从文本身的生活经历,二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三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凉人生。
早期罗马妇女与传统的女性观试探
作者: 王大庆   来源: 天府新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妇女   早期罗马  
描述: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罗马妇女在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这与罗马历史早期妇女曾经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竖立的传统女性观念密不可分。结合有关史料,对王政和共和时代的罗马妇女和传统的女性观进行了粗略的描述,不难看出,罗马女性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因为她们的贤能和优秀,在家勇挑重担,在外热心国事,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中竖立起一种典范的女性形象。这也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相关,自我保存的需求也是早期罗马妇女的道德水准当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沈从文的女性观及悲剧意识——兼谈《三三》、《边城》及其他
作者: 衷立   来源: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女性观   悲剧意识  
描述: 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女性观和悲剧意识:一是沈从文本身的生活经历,二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三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凉人生。
拜伦的女性观
作者: 彭江浩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尼玛”原型   菲勒斯中心   女性观   拜伦  
描述: 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有不少关于女性的评论,他既洞察和同情妇女的苦难,对妇女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歧视而被排挤到边缘的命运有一定理解,渴望女性的精神慰籍,同时又对她们抱有很深的偏见,轻视嘲笑女性,本质上仍然是父权意识形态的“厌女”传统的继承者。拜伦女性观的形成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及周围的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诗歌中的女性人物缺乏主体性和真实感,折射出拜伦对女性的矛盾心态。
论建安时期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
作者: 吴从祥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安   女性观   女性文学   兴盛  
描述: 建安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创作中心的文学作品.建安时期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一是思想解放使得文人敢于抒写男女柔情.二是生命珍爱意识和同情心的高扬,使得不幸的女性成为文人同情和写作的对象.三是女性观的变化改善了女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使得女性成为文人赞颂的对象.四是命题写作和效仿写作风气的盛行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