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论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美
作者: 刘凡   来源: 日本学论坛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托尔斯泰主义   安娜·卡列尼娜   玛丝洛娃   艺术形象   女性艺术   女性审美   艺术魅力   女性形象   生活真实  
描述: 每当提起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我们的眼前便会浮现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扬世界的文学作品;浮现出娜达莎、安娜、卡秋莎等一系列光彩动人的女性艺术形象。她们以卓越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引起了我们无限的深情。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托尔斯泰的创作阶梯、拾级而上欣赏一下他多彩多姿的女性艺术画廊,
为“作为整体的女性”进行文化赋权
作者: 冯巍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文化   赋权   女性解放运动   民间艺术   女性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女性学研究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大量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女性解放运动及政策交相呼应,女性学的学科建设也随之在新世纪的中国开始走向成熟。女性研究和以女性为出发点的分析研究,是女性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途径。伴随着“什么是女性文学”的提出,“什么是女性艺术”,同样成为需要重新界定的问题。由此,学界对艺术与性别的关系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女性民间艺术,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及的话题。翻一翻传统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主流的、男性的视觉听觉经验史。女性缺席,构成了传统艺术史编撰的盲区。尤其当民间艺术开始堂皇地回归艺术殿堂之
中国有女性艺术生存的土壤吗?
作者: 周小儒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中国传统绘画   妇女运动   现代艺术   女权主义   女性艺术   女性主义   男性   “女性艺术”   中国女性  
描述: 在中国这样一个简单又复杂的农耕国家,似乎一切都是“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习惯。人们习惯于守着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教训,习惯于“日出而作,门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在艺术上也习惯于守着祖宗留下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笔墨程式。对中国而言工业化进程姗姗来迟,现代艺术的发展步履蹒跚,中国的女性艺术同样逃脱不了相似的规律。 国际妇女运动始于五十年代末的美国,特别是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性》一书在法国出版,成为“女性艺术”的宣告书。随着本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妇女运动和
女性绘画:中国艺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 夏俐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画家   外来词   妇女解放运动   男女平等   女权主义者   女性诗歌   女性艺术   绘画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描述: 一、"女性绘画"一词的由来"女性绘画"一词的起用,见诸于90年代初,而以"女性"这一概念研究文学、诗歌、电影等文学艺术的学术活动,则发轫于80年代。当"女性文学"、"女性诗歌"、"女性电影"等新名词、新概念,纷纷登场亮相的时候,"女性绘画"的研究还沉默着。可到了90年代,人们却还回避用"女性绘画"这一称谓,摸不清"女性"这一概念之所指,似乎它还带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问题。因而,至今有人(尤其是有些美术界的领导)宁可用"妇女的画"、"女人的画"来指称女画家作品,而对"女性绘画"一词杜
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
作者: 陈晓兰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男性文学   女性批评   女性经验   女作家   女性主义批评   批评者   女性中心批评   女性艺术   女性文学  
描述: 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陈晓兰如果说,任何一种文学理论或批评流派都有支撑其存在的“哲学基础”的话,那么,流派纷呈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认识之上的,即承认源于生理和文化性别差异的女性存在、女性经验与男性存在、男性经验的不同。父权制文化为巩固其统治...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