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帷幄探“蜜”——中国传统绘画女子寻踪
作者: 俞燕婉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帷幄   女性  
描述: 男子掌握话语权的现实导致女性形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固化,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女性常被认为是单一的、以貌取悦作画者和观众的形象。然而在接触了许多古代画作之后,我却发现其内在逻辑并不如表面那般简单。本文选取了三张带有强烈男权意味的名作《女史箴图》《韩熙载夜宴图》《熏屏会棋图》,借助其中的寻常物件“帷幄”,来分析男性画家在刻画女性形象的内心逻辑,从侧面证明女性在传统绘画中不可小觑的地位和“力量”,并展望了未来传统绘画中女性的作用。
老上海月份牌广告画女性形象的运用及文化内涵
作者: 吕力   李昌菊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广告宣传   文化内涵   商品包装   运用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世纪初   上海摩登   审美标准  
描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随处可见以摩登女性形象为主体的广告宣传画,即月份牌广告画。彼时的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四处是"华洋杂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西方商人起初在外来商品包装及促销的广告上,都是传承本国的风格,绘以西洋美女或风景图案,这些图案虽然新奇,但与中国消费者较有距离,以至于宣传效果不佳。所以,外商后转而采用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孟春艳   方玛丽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性交往   中国传统绘画   性别倾向   性别隔离   中国传统思想   女性形象   男性霸权   辛亥革命  
描述: 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有着特定的性别倾向,常见题材是清一色的男性,女性的出场只不过是作为男性霸权的表征。这种男性主导的偏见,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命脉中。儒家圣人孟子就曾说过:“男女授受不亲”。其结果是女性不允许和她直系家族之外的异性交往。家庭内外的界线极其分明。辛亥革命之前,这种性别隔离一直是社会固守的习俗。在这种限制之下,没有一个男性画家试图以居家的女性作为人体或肖像模特儿。
异样现实的空间和形象——日本画家河野通男及其作品
作者: 肖桑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画家   中国水墨画   科技社会   艺术语言   作品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日本画   自我心象  
描述: 日本美术是整个亚洲或者说东方美术与西方美术融合较早和较为成功的范例,自明治维新以来接受西方文化至今,日本美术已探索出了将东西方艺术理念融会一体的现代风貌,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河野通男就是当今日本的名画家之一。 1938年,河野通男出生于广岛市,1962年,毕业于爱媛大学教育系美术专业;1964年,就读于东京艺术大学,专攻设计,现为广岛大学美术系教授。自1973年以来,他先后参加日本全国各类美展,活跃于当今日本画坛,为日本美术展、第五届广岛国际文化财团美术大奖的获得者。 河野通男作品表现的主题内容,多
彩瓷仕女画的意蕴美
作者: 胡继芳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瓷   生活场景   中国传统绘画   长沙窑   人物画   唐代   仕女形象   审美价值   仕女画   瓷器  
描述: 仕女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人物画的范畴,它以女性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以此反映当时的社会内涵,传达特定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仕女画作为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画中女子体态饱满,肌肤丰盈,带有鲜明的唐代仕女雍容华贵、以肥为美的流行风格.宋代因花鸟画的霸主地位,仕女画极为罕见,明清是仕女画的鼎盛时期.明初,受青花料发色不稳的限制,仕女画在瓷器上难得一见.明宣德年开始,各种形式的仕女画在瓷器上广为流行,内容多以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为主.清代,以戏剧人物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仕女画大量涌现,并配以
清丽朴素 贴近人性:浅析明代仕女画创作的平民化倾向
作者: 党震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朴素   中国传统绘画   创作方法   人性   清丽   明代   平民化倾向   仕女画  
描述: 仕女画,属于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的范畴。它以女性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并通过塑造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传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作品在题材内容、思想内涵、创作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中国有女性艺术生存的土壤吗?
作者: 周小儒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中国传统绘画   妇女运动   现代艺术   女权主义   女性艺术   女性主义   男性   “女性艺术”   中国女性  
描述: 在中国这样一个简单又复杂的农耕国家,似乎一切都是“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习惯。人们习惯于守着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教训,习惯于“日出而作,门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在艺术上也习惯于守着祖宗留下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笔墨程式。对中国而言工业化进程姗姗来迟,现代艺术的发展步履蹒跚,中国的女性艺术同样逃脱不了相似的规律。 国际妇女运动始于五十年代末的美国,特别是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性》一书在法国出版,成为“女性艺术”的宣告书。随着本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妇女运动和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