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气质】搜索到相关结果 104 条
-
超越傲慢和偏见
-
作者:
辛淑兰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女性气质
傲慢与偏见
经济因素的影响
婚姻观
-
描述:
18世纪的英国仍然是父权社会,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是她们获得社会地位和认可的最好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作为一位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女作家,奥斯汀在她所有作品中无一例外地展现出女性主义倾向和特点,玛格丽特·克尔克海姆把她划入启蒙女权主义者的行列。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奥斯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颇具反叛意识的女性形象,伊丽莎白·贝那特。她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找幸福婚姻。小说结尾,伊丽莎白和达西都超越了各自的傲慢和偏见而幸福地结了婚。通过以女性视角分析他们幸福结合的过程,作者希望借用奥斯汀的一些进步观点为现代
-
蔷薇缠绕十字架:BL阅听人文化研究
-
作者:
张茵惠
来源:
台湾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史
女性气质
BL
性别意识
抵抗
-
描述:
本研究回顧了過去台灣所有關於少女漫畫中的BL(Boy’s Love)漫畫之相關文獻,再度肯定以BL漫畫而非同性戀漫畫作為分類指稱的重要性。並以深度訪談作為取徑,試圖描繪出BL閱聽人的明確樣貌。訪談結果透過受訪者生命史(life history)的方式呈現,BL閱讀經驗為經,性別與生命經驗為緯。由於過去關於BL的文獻對於讀者性別意識的討論並不充分,因此本研究特別提出四個研究問題,針對BL閱聽人的性別意識與生命經驗進行探詢,包括:(一)誰是BL讀者?詢問並整理BL讀者的性別認同與性傾向;(二)BL讀者的生命經
-
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男女间性——马丁·艾米斯小说性属主题研究
-
作者:
韩海琴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女间性
马丁·艾米斯
女性气质
男性气质
性属主题
-
描述:
马丁˙艾米斯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争议性的小说家,长期背负着“英国文坛坏小子”的恶名。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色男欲女形象,对情色、暴力与死亡的渲染无以复加,被女权主义者指责为“色情主义者”、“性别歧视主义者”和“厌女主义者”。他本人对上述批评和指责不以为然,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围绕“厌女症”和“女权主义”的交锋,则涉及到艾米斯对西方后现代消费社会中性属问题的关注。艾米斯备受争议的文坛声誉也与他对性属主题的呈现有很大的关系。探讨艾米斯如何通过对情色、暴力和死亡现象的描写来书写性属主题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查尔斯·狄更斯小说《德鲁德疑案》中的两种女性气质
-
作者:
刘晓莉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查尔斯·狄更斯
《德鲁德》
女性气质
双性同体
-
描述:
作为小说家,狄更斯首先因其人物描写而被人们牢记。狄更斯作品中有着各式各样具有不同女性气质的女性人物,而对狄更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研究领域。国内外,近10年来关于狄更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研究,具体关于女性气质的研究很繁荣。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对《德鲁德疑案》中女性人物女性气质的研究很少。本论文试图研究《德鲁德》中典型女性人物的两种女性气质(一种是父权制社会下传统的女性气质,即父权制下传统女性气质,另一种是具有双性同体特质的女性气质,即双性同体女性气质)。方法论上,主要地,西蒙·波伏娃在《第
-
被“淹没”的他者:《都柏林人》中女性角色分析
-
作者:
万欢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处境
女性气质
内在性
女性他者
-
描述:
共有十五个短篇小说,是詹姆斯·乔伊斯塑造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也是英国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当时爱尔兰的历史和环境的局限性,乔伊斯不可避免地将女性呈现为他者,为此不少批评家把他指责为厌女症者。在以男性利益为标准的强大父系社会中,男性占绝对的主体地位,而女性则不可避免地沦为他者。根据存在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的他者理论,即女性的劣势屈从地位不是由于生理差异而是由于文化造成的,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女性他者地位的形成原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被“淹没”已久的人群。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乔
-
探究《尖尖的枞树之乡》的双性同体思想
-
作者:
苏小燕
来源:
广西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和谐人格
女性气质
双性同体
萨拉·俄恩·朱厄特
男性气质
-
描述:
《尖尖的枞树之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萨拉·俄恩·朱厄特的经典力作。自其问世以来,它被学者们从不同方面,不同深度进行解读,其中批评家多数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兴起,这篇小说成功地引起了女权主义者的兴趣。但这部作品中所反映的双性同体思想很少被人探讨,这一研究新视角正是本文的发端。本文从《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的人物塑造出发,作者分别运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和现代的双性同体观去探索这部作品所蕴涵的双性同体的思想。
-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
作者:
汤棋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两性关系
女性气质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双性同体
-
描述: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她对短篇小说的创新和探索对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享誉欧洲文坛。作为转型时期的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小说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写作风格,她注重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的细致刻画,并融入了对自身生活经历的描述。她三分之一的作品对女性婚姻家庭生活状态进行了细致描写,体现了她对女性命运与两性关系的关注。本文以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其中“父权制”、“女性气质”和“双性同体”等关键词,结合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文本。我们可以看到曼斯菲尔德
-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
作者:
汤棋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两性关系
女性气质
双性同体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
描述: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她对短篇小说的创新和探索对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享誉欧洲文坛。作为转型时期的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小说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写作风格,她注重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的细致刻画,并融入了对自身生活经历的描述。她三分之一的作品对女性婚姻家庭生活状态进行了细致描写,体现了她对女性命运与两性关系的关注。本文以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其中“父权制”、“女性气质”和“双性同体”等关键词,结合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文本。我们可以看到曼斯菲尔德婚姻家庭小说中两性关系的特点。首先,在曼斯菲尔德早中期的作品中,在父权制压迫下的婚姻家庭中两性关系是呈畸形发展的。那些作为家庭经济支撑的男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压制女性个性的发展。而女性因害怕失去在男性庇护获得的一切而不敢有些许反抗,她们以沉默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其次,在曼斯菲尔德中后期的作品中,两性关系呈现出另一种不和谐趋势。由于社会的变革,婚姻家庭中女性觉醒意识增强,她们极度渴望独立。这类女性是具有新型女性气质,她们在精神上是完全独立的,但是在生活上依然依赖于男性。男性因为她们精神上的疏离而变得无所适从。再次,曼斯菲尔德通过双性同体形象的描写,认为男女两性的双性气质有助于两性和谐发展。诸如对小女孩凯瑟亚(Kezia)的多次描写,就寄托着曼斯菲尔德对未来两性实现真正和谐的希望。曼斯菲尔德渴望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因而在其心中形成了一种理想,而这种理想只有通过两性气质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这样,两性才能冲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达到真正和谐。两性关系实现真正的和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曼斯菲尔德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对实现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
安东尼亚的完美人格:《我的安东尼亚》中“双性同体”思想的体现
-
作者:
刘剑锋
白杨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完美人格
女性气质
双性同体
男性气质
薇拉·凯瑟
《我的安东尼亚》
-
描述:
《我的安东尼亚》是薇拉·凯瑟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确立薇拉·凯瑟在美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作品。凯瑟在小说中打破了传统性别观念,成功塑造了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于一身的理想女性形象——安东尼亚。本文结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安东尼亚的双重性情进行剖析,以表现薇拉·凯瑟对完美女性人格的追求与探索。
-
大众传媒与首都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发展
-
作者:
张敬婕
来源:
教育科学文摘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首都
女性气质
大学生
大众传媒
性别观念
女性形象
敏感性
-
描述:
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 1.45.78%(26.04%+19.74%)的受访大学生对于反对任何形式的刻板塑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
1
2
3
...
5
6
7
...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