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家”观念的变革
作者: 梁云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观念   革命   母爱   婚姻   爱情   女性定位   女性文学  
描述: 家 ,是一个古老话题 ,因其具有永恒不息的生命力 ,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神话。 2 0世纪的中国女性文学 ,从它被催生的那一刻起 ,就和家发生了自然而又根深蒂固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部 2 0世纪女性文学史 ,就是历代女作家用色彩纷呈的笔描绘出来的一幅幅和家有关系的时代故事 ,女性文学的价值起源 ,沿着家发源的流脉 ,蜿蜒曲折地向前发展。家 ,由此构成了女性文学的一条根 ,在这条根系上生长发育出来的情感话题是母爱、婚姻、事业、爱情、革命、女性角色定位等等。直到 80年代中期以后 ,家观念的强大影响才开始
以笔为旗,指陈女性文学的弊端
作者: 黄柏刚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廊情话》   王安忆   叙事技巧   文学评论   女性文学   短篇小说  
描述: 以笔为旗,指陈女性文学的弊端
“女性写作”的中国之旅:后女性主义关键词“ecriture feminine”的译介研究
作者: 唐雨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feminine   身体写作   女性写作   阴性书写   女性文学   ecriture  
描述: “ecriture feminine”一词是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关键词之一,自从1992年被译介到中国以来就拥有多种译名。学界就这些译名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其中最激烈的两场争论是“ecriture feminine”这个具有西方理论背景的概念与“女性文学”这个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概念的碰撞,其二是“ecriture feminine”与90年代“躯体写作”“身体写作”的争论。
美国的娜拉出走以后: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的普遍意义
作者: 吴娟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欢乐之家》   现实主义   唯美主义   女性文学   美国的娜拉  
描述: 《欢乐之家》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代表作,自1905年出版以来魅力经久不衰。1998年入选"20世纪一百部伟大的英文小说",2000年被搬上银幕。该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推陈出新地继承了英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巧妙地融合了法国文学的唯美主义追求,并对新旧世纪之交的社会意识和存在作出了前期现代主义的艺术反思。小说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复杂的多元视角和对自我身份的深度心理探索,其中既可见奥斯丁、艾略特、哈代小说的风采,也有福楼拜、司汤达、左拉、乔治·桑作品的韵味;更有詹姆斯、德莱塞、菲茨杰拉尔德、刘易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与发展
作者: 孙丽玲   来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现当代文学   觉醒   消融   女性文学   发展  
描述: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觉醒期,30年代至70年代的消融期和80至90年代后的发展期。在女性意识的嬗变发展过程中,显示着女性意识由自觉走向自醒,由模糊困顿到明晰多样。从不同阶段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中,可以透视出20世纪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回到女性的“生死场”:对黄心村《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作者: 王羽   来源: 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上海   家庭   女性文学   战争   商业  
描述: 黄心村的《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是一部以女作家张爱玲为中心剖析沦陷时期上海女性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力作。作为一项带有鲜明的海外学术烙印的研究成果,该书具备显而易见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若干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其第一章中女性文学的战争叙事、家庭性定位以及第二章中有关女性出版文化借助商业文化的支持得以成功建构的结论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可片面夸大战争对沦陷时期上海女性文学的左右力、商业法则也从一个扭曲的角度刺激了女性文学的发展等不同观点。
台湾及海外华文女性文学中的知性世界
作者: 李正琴   陈学祖   来源: 华文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缘身份   感性   男性中心话语   知性   克制与反思   女性文学  
描述: 当中国女性经历了凄苦惨痛与挣扎奋起的感性体验之后,一群独特身份的女性开始智慧的探索.台湾及海外华人女作家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际遇,挥洒自己特有的细致与股情的个性,调试知性的话语,塑造知性的形象,她们以自身的姿态,或者以文本世界中叙述者形泉不断颠覆或剥夺历史积淀已久的偏执与愚见.她们在文学世界的构建中展开着知性的思索与尝试:或在过往的回忆中对自身克制与反思,或解构男性中心话语,或因边缘身份的烙印而选择特有的抒写方式.
女性文学相关概念的争论与确立
作者: 毕红霞   来源: 琼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批评   身分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概念   女性主义  
描述: 本文基本概念的争论和确立是国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项基础工作。由于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实践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女性文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由强调"差异"到注重"社会性别"、"身分",理解越来越趋于学理性。这些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三恋”分析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王娟   来源: 现代交际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   “三恋”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王安忆作品   女性主义  
描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朱虹1981年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女性主义之后,我国女性作家的文本开始发生变化,女性意识在文本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的出现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女性写作"的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如雯雯系列,还有"三恋"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女性意识,然而作家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作家代表中的一员。文章试从"三恋"对她作品
资讯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众电影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北京大学   大众文化   资讯   文化研究   女性文学   思想发展  
描述: 戴锦华现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本书包括十篇戴锦华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来以电影为基点.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的断面。
< 1 2 3 ... 168 169 170 ... 282 283 28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