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突围——蒋子丹小说创作论
作者: 鲁德江   来源: 海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小说   女性意识   蒋子丹   性别批判   女性解放  
描述: 蒋子丹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创作队伍中一位重要作家,她从1983年开始写小说,曾先后获得当代女性文学奖、庄重文学奖、湖南省优秀精神文明产品奖。她以独具风格的小说创作,获得了“用现代的艺术招法进入‘主义’层次的第一人”的称号。 蒋子丹的小说充分体现了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思考,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也是当代中国女作家关于女性主义小说创作的一个缩影。首先,新时期的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给女性小说创作带来了新鲜的视角和技法;其次,她的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形成了她特别的思维角度,也为形成独具魅力的风格奠定了
《儿女英雄传》十三妹形象的性别文化意蕴
作者: 王立   吕堃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复仇   女性意识   反性别   反传统性   文康  
描述: 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作为武侠言情小说,塑造了人们喜爱的女侠十三妹形象,蕴含着女侠复仇主题。以女性视角、性别文化观照这一形象,可得到一些新的文化启示。十三妹的复仇,有其不同于男性复仇的反传统性,女侠身份又使其侠义性行为具有反性别特征,女性在社会上虽充当了男性角色,但她的任侠性又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并且这种性别意识有其逐渐萌发的过程,但叙述中作者男性话语对女性形象又有所改造。十三妹形象的塑造和作者写作意图相互映照,表现了作者的失落与理想。
试析《红楼梦》女性主义观念的确立与消解
作者: 高娓娓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消解   《红楼梦》   女权观念   男权主义  
描述: 《红楼梦》以其人本主义的情爱关怀和独创性的艺术手法,改变了传统文学女性观念的空洞能指,把女性形象重新拉回到了女性主义本位。它从性别差异入手,形成女性性别意识和女性经验的独特表达,关注女性生活及其权利的伸张,强调“双性气质”的开拓,并为调和两性的差异和对立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然而,由于男性话语权力的统治地位及渗透作用,其女性意识和女权观念在确立的过程中,又呈现出消解的特征。
陈若曦后期婚恋小说创作论
作者: 吕雅清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父权社会   性别文化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描述: 通过各类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的塑造,海外华文女作家陈若曦在其后期婚恋小说创作中表现了父权社会的性别文化模式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又束缚了男性的自由这一社会历史与现实。她把女性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和人的问题放在同一层面来探讨,以此进一步引发我们对人本身结构的反思。
女性意识的萌芽与失落―再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作者: 张玉娟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镜像阶段   爱的宗教   女性角色   萌芽与失落   对话  
描述: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鲁迅小说的女性意识
作者: 陈一军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批判   鲁迅小说   妇女解放   女性意识   女性世界   经济审视  
描述: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创造了一个他那个时代的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其中鲁迅寄寓了对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根源,适当地批判她们的历史弱点,并执著地为她们的解放寻找出路。正是在关注妇女、写妇女的角度,鲁迅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其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而极具深刻性。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坚守
作者: 毕志娟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十年代   主体性   女性意识   身体   隐喻   性别  
描述: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中国的女性文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并经过几代女性作家群体不懈地努力与探索,终于在上个世纪末的九十年代迎来了自己的辉煌。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在众声喧哗的当今文坛,以其独有的姿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批评家与读者频频点击的对象。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从女性立场出发,进行着自觉的女性意识表达与文本实践,并在九十年代中期达到了高潮。要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应对文本中书写的女性经验世界以及渗透的女性文化心理做细致的审视,并对它在多大程度上突破了文本的局限而传达出人类的共通情感予以关注,从而反观九十年代女性
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关园园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海音   女作家   女性意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台湾省   形象分析   小说   台湾文学  
描述: 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男权话语中的女性认知(上)——池莉小说《不谈爱情》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崔霞   来源: 写作:高级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女性群体   女性主义解读   池莉小说   女性意识   文本   《不谈爱情》   女性形象  
描述: 池莉的小说大多着笔于爱情和家庭。因此。在她的笔下诞生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她们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一点。学界早有关注。并大多以宏观的视角对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进行综合性的解读。本文仅仅以《不谈爱情》这一篇小说为例。着重分析其文本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以及她们所代表的一类女性群体。[第一段]
斗转星移 命运依旧——《小芳》歌词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李林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男权中心   爱情   女性形象   男人   品质   女性主义   男性   中国女性  
描述: 流行歌曲《小芳》在1992年唱响大江南北,其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李春波顿时窜红,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它讲述了一个下乡插队的男知青“我”与当地的姑娘小芳相恋,后来为了返城,又毅然将其抛弃的爱情故事。字里行间表露出多年后,“我”的愧疚之心和胸口“朱砂痣”隐隐作痛之情,感动着每一个曾经沧海桑田的人。这正是男性作词家的技巧和成功所在,通过美化和浪漫的表现手法来淡化小芳的悲剧色彩,以此来遮掩男人对女人背弃和毁灭的事实,千方百计地把个人的罪孽嫁祸于时代。但是,任何一个有女性意识的人,都能够意识到:《小芳》是一首弃妇的挽歌
< 1 2 3 ... 10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