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世纪桥】搜索到相关结果 15 条
-
《紫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象征意义的比较
-
作者:
张馨元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色彩
女性文化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论文从中美两部女性主义的影片《紫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通过女性形象的不同命运来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女性文化。以及为这种独特的活动方式所创造、所凭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产品。本文从两部作品色彩的象征意义角度分析了不同文化下的女性意识的汇通性。
-
没落土司制度的牺牲品:试论《尘埃落定》中女性的悲剧
-
作者:
赵永胜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牺牲品
土司制度
女性形象
-
描述: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讲述了康巴土司由盛至衰的历史,深刻地展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世道人心,表现了土司制度从繁荣昌盛到最终的土崩瓦解。小说中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生活环境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人生,展示了自己的悲剧命运。无论是土司太太、女儿等上等"骨头"女人的悲剧,还是侍女、农奴的女儿们等下等"骨头"的女人的悲剧,都是权力政治和土司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是命运和制度的悲剧,表明了旧中国土司制度下,男人与女人、主子与奴隶间的不平等。旧中国农奴制度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是她们不幸的根源。
-
日常生活女性的登台:张爱玲、苏青作品比较谈
-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苏青
平民化
世俗
女性主义
-
描述:
30年代的上海经济突飞猛进,一切的事物都被冠以"摩登"的字样,新感觉派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们的都市摩登女郎,新感觉派作家将女性他者化、异己化、神秘化,借此来表达对都市的感受。40年代是平民化的时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女作家的登台,带来了海派女性形象的质变。小说明显体现着一种"从女性的观点出发"的意向,并开启了女性自我书写的时代。
-
日常生活女性的登台:碳爱玲、苏青作品比较谈
-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苏青
平民化
世俗
女性主义
-
描述:
30年代的上海经济突飞猛进,一切的事物都被冠以“摩登”的字样,新感觉派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们的都市摩登女郎,新感觉派作家将女性他者化、异己化、神秘化,借此来表达对都市的感受。40年代是平民化的时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女作家的登台,带来了海派女性形象的质变。小说明显体现着一种“从女性的观点出发”的意向,并开启了女性自我书写的时代。
-
从《藏》看宫尾登美子的女性意识
-
作者:
陈晓明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
女性意识
宫尾登美子
-
描述:
将日本风土以小说的形式表现是宫尾登美子的写作特点之一。由于宫尾登美子从小生活在经营艺妓中介所的家庭中,所以她的早期作品多以身世背景为主,深刻地描写了艺妓的风采、风尘中的男女、夫妻情义,后又转向描写日本传统职业,主题大多围绕着"在日本风土中成长,而有所思、有所为的女性",这些无不是宫尾登美子女性意识的文字性体现。这里让我们通过《藏》中的女性形象,对宫尾登美子的女性意识加以分析。
-
独自凭栏,浅吟低唱:《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解析
-
作者:
孙雪竹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妇
痴情女
怨妇
商女
-
描述:
《古诗十九首》中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思妇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望穿秋水、忠贞不渝的痴情女形象;感时伤别,痛惜年华虚度的怨妇形象;外表光鲜、内心凄苦的商女形象。思妇们以一种至真、至情的理念呼出了内心的真实情感,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散发出灿烂的光辉。
-
20世纪70年代初期:媒介对女性的误读解析
-
作者:
胡连利
刘伟娜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媒介
样板戏
20世纪70年代初期
女性形象
-
描述: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媒介完全依附于政治,极度关注了女性。主流媒体讲述女性“高大全”,“样板戏”电影唱响女性“刚毅坚”,女性形象被扭曲而发生畸变。究其原因,是历史情愫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等综合因素使然,然而,媒介理性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所以,以史为镜鉴,媒介定位取法乎上,回归本性;女性解放任重道远,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有容乃大,为女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
陈若曦后期婚恋小说创作论
-
作者:
吕雅清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父权社会
性别文化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
描述:
通过各类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的塑造,海外华文女作家陈若曦在其后期婚恋小说创作中表现了父权社会的性别文化模式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又束缚了男性的自由这一社会历史与现实。她把女性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和人的问题放在同一层面来探讨,以此进一步引发我们对人本身结构的反思。
-
历史的被动态向主动态的意识转变——斌你别无选择》至《无处告别》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文学的发展水平与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是同步的。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流露出一种真实的躁动感、困惑感、失落感,王安忆直指人性最深层次领域,系统具体地呈现对女性自我角色的探索思路。陈染的《无处告别》是《你别无选择》的抽象情绪和“三恋”的具体形态的复合文本,呈现女性从历史的被动态向主动态的意识与心理的真正转变。在《无处告别》之际,女性主动性的努力,既四处碰壁,却又以悲剧的毁灭形式诞生一个令女性真正实现主动性的世界。 关键词:女性;主动意识;身体语言 20世纪80年代后,文学文本越来越多地呈现女性从
-
浅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运动的探索与实践
-
作者:
王悦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妇女运动
中国共产党
-
描述:
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是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女性主义的崛起也是这场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看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的现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对妇女解放运动也十分关注,并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使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