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叶青   来源: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理想   施蛰存   女性想象  
描述: 在施蛰存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两极化,一类是"魔女"与"夜叉"系列,一类是"善女人"系列。在"魔女"与"夜叉"系列文本中,女性作为他者而存在,被妖魔化,变成不可知的象征性符号,是一种都市人的不宁静情绪的产物。在"善女人"系列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大批循规蹈矩的良家妇女,成为传统"善女人"内心隐秘、内心痛苦的代言人。
新女性想象中的“救国女杰”期待:20世纪初《夜未央》中译本俄国虚无女杰的形象解读
作者: 罗列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翻译   女豪杰   女性想象  
描述: 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译介了大量有关俄国虚无党的文学作品,围绕"虚无美人"的叙事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女权话语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并行,在主体文化对新女性的想象中,这些俄罗斯女杰成为了中国女权实践的模仿对象。作为中国第一部翻译戏剧的《夜未央》,是虚无党作品在中国持续生命力最强的一部,本文尝试比较李石曾和巴金的两个中译本,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解读两部译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考察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对"救国女杰"的期待中,该剧的中译本输入了哪些不同的性别观念,并参与特定时代的女权叙事。
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
作者: 周乐诗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末   女性想象   小说  
描述: 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人从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转换的重要阶段。始于1902年的新小说,是新式士人通过赋予文学想象新的国家民族主体的功能,实现文学的现代化和自身现代化的一项尝试,也是被边缘化的文人和文学力图重新中心化的一种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同样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借西方女权理论的输入,通过禁缠足,兴女学运动,也在进行中心化的努力。因此,女性在这一时期特别开阔的想象空间,为新小说努力开掘关于新的政治想象,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拓展方向。而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借助新小
政治和商业的互动:论《刺秦王》影片的人物形象重塑和想象
作者: 金舒莺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孤岛语境   英雄重塑   女性想象   商业  
描述: 孤岛时期影片《刺秦王》凸显了荆轲这一英雄形象的民族精神,同时想象性地呈现了为国牺牲的女性形象。从孤岛社会语境出发,一方面,揭示出人物形象作为符号承载了作者对民族意识的诉求。另一方面,作者运用布景、道具、服饰及明星效应等商业外在形式满足了孤岛时期观众追求娱乐性的观影期待。通过对这部有着鲜明特色的孤岛"奇观"影片的解读,重估孤岛电影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社群之女性想象的时差:从《新青年》到《文社月刊》
作者: 曾阳晴   来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青年》   《文社月刊》   时差   五四时期   女性想象  
描述: 清末民初,中国已经开始大量的性别论述,发言的主体也不仅止于男性,女性在此论述空间开始展开其发言权。早期的女学思想可以《饮冰室文集》里的论述为代表,倡导透过对女性的教育(所谓的"女学"),一方面养成贤妻、良母;另一方面使女性经济独立,从而建立幸福家庭,造就富强国家。《新青年》同样也注意这一方面的议题,不仅设立一个"女子问题"的专栏,且由女性执笔论述,上个世纪20年代基督教的重要出版物《文社月刊》,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性别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与未来发展的建构提出他们的构想,透露出当代的(男性)基督徒在书写中模
论苏童的女性想象
作者: 邓晶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两性关系   性政治   苏童   女性想象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从苏童笔下的女性形象、苏童笔下的两性关系、苏童的女性观和苏童女性想象的困境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苏童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中女性想象的斑驳面貌。苏童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枫杨树故乡的祖辈女人,旧时代的红粉佳人,香椿树街上的女人及现实境遇中的人间女性四种。她们的生活背景在时间上跨越了新旧社会,在空间上覆盖了城市乡村。苏童对男女两性关系的认知被统摄在父权制意识形态下,K·米莱特所说的“性政治”策略及弗洛伊德的“阴茎羡慕”、“阉割情结”理论,一直作为潜在的幽灵游移在苏童文本的字里行间。但与此同时,苏童又在某种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