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824 条
-
元代婚恋剧与唐代婚恋传奇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
作者:
韩梅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唐代婚恋传奇
个性
共性
元代婚恋剧
女性形象
-
描述:
唐代婚恋传奇和元代婚恋剧都塑造了姹紫嫣红、光彩夺目的女性群体形象,对后世文学尤其是明清文学人物塑造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唐代婚恋传奇和元代婚恋剧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女性形象塑造类型化和艺术手法相似性来分析二者塑造女性形象共性,从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和婚恋意识变化来分析二者塑造女性形象的区别,对唐代和元代文学中涉及婚恋题材的女性形象做一个深入、全面和细致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元代婚恋剧和唐代婚恋传奇创作概况。从创作思想倾向、创作阶段、作品数量及题材来源来分析元代婚恋剧与唐代婚恋剧创作概
-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他者”:《偷盗》中女性形象之分析
-
作者:
杨菲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偷盗》
他者
女性形象
失败
-
描述:
《偷盗》被创作于大正六年,是芥川王朝故事系列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对于当时初登文坛不久的芥川来说,是一部野心之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芥川本人对于完成后的作品并不满意,为其打上了“未完成”“失败之作”的烙印。虽然之后芥川对其进行了常年不懈的修改,但除了初刊以外,芥川在世期间没有被收录到任何作品集中,且由于作者本人的恶评,很长时间内都未能得到正当的评价。从1971年开始,以海老井英次的评论为契机,《偷盗》这部作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重获重视,但对于《偷盗》之所以创作失败的原因,则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本文试图从
-
倩影照浮华:浅析民国时期都市风俗画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谭媛元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都市风俗画
民国时期
现代艺术
月份牌
女性形象
-
描述:
林风眠曾提出了“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主张①”而民国时期的都市风俗画正是在西化潮流与政治变动的背景下表现出了一种中西融合、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创新意识。同时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②”,艺术家生活的环境和思想意识不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必然不尽相同。民国时期的画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的影响,在保留传统艺术意蕴风采的同时也追求与现代艺术同步的特点,此时期盛行的都市女性形象,其形象真实的勾勒出当时都市女性生活的基本风貌。女性在旧美与新尚、传统与现代、本土和西方、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和
-
川端康成战前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以《伊豆舞女》《浅草红团》《雪国》为中心
-
作者:
陈思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观
爱的延伸
日本传统美
内心世界
女性形象
-
描述: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日本文学界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而这段经历则与其文学的独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川端康成的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描写下层女性作为小说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
-
论张艺谋封建家庭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视觉塑造:以《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
作者:
张舒淇
来源:
云南艺术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觉塑造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艺谋电影
女性形象
-
描述:
当今社会,电影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张艺谋打开了中国原有电影格局中的一扇窗户,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和以往印象不同的中国景象,吸引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注意力。张艺谋的成功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传奇,因此张艺谋电影也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他通过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化讲述,开拓了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成功之路,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品牌,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他电影中的一个亮点,早期封建家庭题材影片中女性似乎都是以被压迫,受欺负的形象出现,她们的命运坎坷并且最终都是以悲剧结束人生。张艺谋塑造的女性形象依然逃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韩两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以张爱玲与崔贞熙的小说为例
-
作者:
金帛信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崔贞熙
张爱玲
女权主义
比较研究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论文比较研究了张爱玲和崔贞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张爱玲和崔贞熙进行文学创作的二十世纪初期,起源于西方的女性解放运动思想进入中国和韩国。这一时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女性们,在西方文化和女性解放运动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意识层面的自觉。中韩两国的社会背景和作家自身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作品具有许多共通点。两位作家的相似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同样作为女性作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丰富的感情相似却又不尽相同地展现了女性问题。作家的经历对其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本论文讨论了作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
-
老舍域外小说创作研究
-
作者:
窦雅珺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幽默风格
文化主题
域外小说
老舍
女性形象
-
描述:
20世纪20年代,老舍在英国正式踏上他的创作道路,至40年代美国访学时期小说创作已趋成熟。西方近代思潮与中国传统观念深刻地影响着老舍英美两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另外英美两国的文化视野也为其提供了不同的创作背景与参照系。对老舍域外时期小说创作的文化主题、女性形象和幽默风格三个方面的探索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老舍及其作品的内涵。老舍是一位文化型作家,他开拓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观;老舍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巨匠,他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老舍是享誉文坛的幽默大师,他锤炼出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所派生
-
严歌苓小说论
-
作者:
刘红英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漂泊
知识分子
思想资源
女性形象
情爱伦理
-
描述:
严歌苓是当代北美新移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考察严歌苓的文学世界,我们发现她并没有刻意追求形式创新与小说主题的新奇,而是在敏锐细腻的感受中捕捉复杂多变的人性。对人性本色的探究与深层关注,凝结在艺术之中的是强烈的审美震撼力。本论文在人性这一总体尺度下分六个部分来展开对严歌苓小说的阐释。首先绪论部分交待了严歌苓的生平及其创作分期,对目前学界对严歌苓创作的研究做了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思路。第一章首先论析严歌苓文学意识的生成,重在梳理严歌苓的童年经验对她从事创作的影响。以此来
-
从性别角度看萧红小说创作
-
作者:
文世瑜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性别角度
小说创作
萧红
女性形象
-
描述:
萧红是一个个性化的作家,她写作素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生活的感受。虽然她的创作时间还不到十年,但她为我们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马伯乐》和《小城三月》等经典的文学作品。本文以萧红近十年的创作为脉络,探讨萧红对父爱、母爱的思考,对两性关系的反思,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挖掘萧红小说的艺术价值、创新价值及史学价值,思考女性和男性的出路。论文以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为切入点,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间段分别论述,从性别角度解读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以此来观照她对女性解放的态
-
Personajes femeninos en la obra Como agua para chocolate de Laura Esquivel a través de una perspectiva feminista
-
作者:
叶杨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劳拉·埃斯基韦尔
父权压迫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劳拉·埃斯基韦尔的处女作《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在墨西哥革命背景下的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忽视、被压制的“他者”地位,探讨了女性不幸的社会根源和及其自身原因。本文主要围绕其中四个女性角色,重点分析她们的权力关系、人物发展和对自由的探索。固守陈规陋习的寡妇家长艾莱娜独断专行,以侍候她一辈子为借口不准蒂塔出嫁。父权制社会的压抑与束缚最终让蒂塔在渴望自由与独立的过程中,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了对爱情的独立和自由的探索。而在赫特鲁迪斯身上,我
<
1
2
3
...
66
67
68
...
81
82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