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理想主义光芒下的矛与盾
作者: 鲁书妮   来源: 安徽文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企改革   国有大型企业   《清明》   理想主义   小说世界   2004年第4期   女性形象   改革进程  
描述: 理想主义光芒下的矛与盾
黄金枷锁下的悲歌——浅析《金锁记》“七巧”形象
作者: 杨秀珍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七巧   张爱玲   悲歌   中篇小说   《金锁记》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代表作  
描述: 黄金枷锁下的悲歌——浅析《金锁记》“七巧”形象
老友有钱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电影之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生活   导演   女主角   尼斯   婚姻   影片   弗朗西斯   女性形象   单身女性  
描述: 片名:Friends with money译名:老友有钱/富贵老友记/金钱朋友导演:妮可·哈罗夫森纳Nicole Holofcenner主演:詹妮弗·安尼斯顿Jennifer Aniston凯瑟琳·基纳Catherine Keener弗朗西斯·迈克道曼Frances McDormand琼·库萨克Joan Cusack类型:剧情/喜剧片长:88分钟级别:R级(涉及粗口、部分性内容和药物使用)出品:索尼四个女人一台戏电影观众的胃口总是多元化的,除了惊悚片、动作片、卡通片,以及与先进科技和高额成本相关联的各类影
OLAY玉兰油的美丽传奇(下)
作者: 暂无 来源: 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白   护肤品   演绎   系列产品   肌肤   消费者   玉兰   广告代言人   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  
描述: 从西方到东方,从过去到现在,OLAY玉兰油——这个享誉世界的著名护肤品牌,演绎着一个个关于美丽的梦想、奇迹……
最虚构 最真实 辛迪·谢尔曼的摄影历程
作者: 顾铮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摄影   谢尔   自拍   观众   艺术家   后现代主义   作品   公共汽车   女性形象   美术馆  
描述: 我喜欢的是一把揪住你的喉头的感觉。那大概可以传达一种来自绝望到要哭出来的伤心、想要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轰动美国的自拍辛迪·谢尔曼(Cindy Sherman),一个小时候常常把母亲与祖母的衣服穿在身上,一个人在镜子前发呆的美国姑娘,如何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25位艺术家”之一?
剪不断,理还乱
作者: 肖朵朵   来源: 电影画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发师   历史情境   国民党   陈逸飞   历史变迁   影片   爱情   女性形象   小人物   男人  
描述: 影片《理发师》的命运用“多舛”来形容可谓是恰如其分。这部原本拟定由四大公司:逸飞文化影视传播公司、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北大华亿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斥巨资拍摄(2000万元人民币),由三大“完美男人”陈逸飞、姜文、葛优联手打造的国产大片,本来无论在资金、阵容还是人气上都拔得头筹,占尽先机。尤其作为陈逸飞试图在创作上实现突破的力作,这部“陈逸飞风格”的电影,在艺术上应该也让人期盼。孰料,风生
《陌上桑》主题新探
作者: 杨正国   任志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罗敷形象   使君   虚构   新主题   主题思想   陌上桑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共性化   新解  
描述: 《陌上桑》主题新探
男权话语中的女性认知(上)——池莉小说《不谈爱情》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崔霞   来源: 写作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知   男权话语   池莉小说   女子   社会身份   解读   爱情   知识分子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男权话语中的女性认知(上)——池莉小说《不谈爱情》的女性主义解读
魅力沈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海外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女性   灵感激发   与国际接轨   公司   员工   激情   中国   时代前列   女性形象   洋插队  
描述: 魅力沈宏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叛逆者
作者: 张汝道   张金朔   来源: 时代文学(双月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娃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反思   白嘉轩   鹿子霖   作品   白鹿原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白孝文  
描述: 陈忠实自称他是把《白鹿原》作为“民族的秘史”来写的。但是,我喜欢《白鹿原》并非是我看懂了他所谓的“秘史”,不过是作品那宏大壮阔的场面吸引着我;那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神秘而震撼人心的氛围罩着整个作品,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而这也只是一种感觉,或说是对作品的感性认识。这种感觉如果能变为理性的思考和把握,也许就可能窥见“秘史”之一窍了吧。但我现在能较具体而确切地说的,并可以作为一定的理性评说的理由却只有一个,就是: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活生生的人物
< 1 2 3 ... 45 46 47 ... 48 49 5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