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作者: 张德福   来源: 南亚研究季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普列姆昌德   女主人公   女孩儿   印度社会   女性人物形象   伯勒萨德   女性题材   丈夫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张德福印度妇女勤劳、智慧、勇敢、善良,她们不仅是推动印度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生产上的一支大军。她们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然而,随着“阴性原则”的转移和男权思想的确立,她们的地位每况愈下,她...
两性对话:城市中的女性
作者: 王光明   荒林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文明   女作家   女性主义写作   中国现代文学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两性对话   农业文明   郁达夫  
描述: 王光明:假如没有城市,不会有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写作,城市和女人,其实在现代社会,历来就有非常复杂的纠缠。以城市为舞台的女性文学,不但表现了女性阅读城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女性写作进一步塑造、想象了
以女神标名的郭沫若精神内涵初探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郭沫若学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本文   “女神”   《女神》   精神内涵   文学业绩   郭沫若   《我的童年》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  
描述: 以女神标名的郭沫若精神内涵初探
反抗秩序:郭沫若与沈从文浪漫主义比较论
作者: 孟金蓉   来源: 郭沫若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泛神论   浪漫世界   自然观   自然世界   浪漫主义运动   自我世界   郭沫若   女性形象   运动轨迹  
描述: 反抗秩序──郭沫若与沈从文浪漫主义比较论孟金蓉也许在具体着手这项研究之前,我更多的只是直觉地感到,郭沫若和沈从文所开创的两个状貌各异、相向屹立的浪漫世界,犹如两棵生命长青的参天大树,卓然独立在现代文坛风景线的两端,而那浓郁的枝叶及其所生发的精魂均以其...
消除心理障碍是女性自强的根本问题(浅论消极自我意识对女性发展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
作者: 朱燕群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偏见   主观能动性   自我评价   外部因素   当今社会   女性自我   社会地位   女性形象   批判性反思   消极自我意识  
描述: 当今社会中,虽然女性已占就业人口的43.69%;但女性的实际社会地位问题却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歧视女性、轻视女性的现象仍不断发生。这种客观现实的存在,除了外部因素外,就女性自身来讲,消极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女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极自我意识导致了女性自我评价过低在现实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性别偏见不
《陌上桑》赏析
作者: 张强   谢小强   来源: 初中生辅导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使君   汉乐府民歌   心灵美   采桑女   读者   陌上桑   女性形象   服饰   罗敷  
描述: 《陌上桑》赏析
草原·女人·河——关于张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心理分析
作者: 田密   来源: 河西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新时期   客观写实   存在意义   大男子主义   心理分析   《北方的河》   张承志   《黑骏马》   女性形象  
描述: 张承志的创作,在新时期的文坛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新时期大量沉醉于客观写实的作家相比,他显得是那样的强悍、孤独、深沉而又不乏空灵和潇洒,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存在意义的深刻探求,对人生哲理的渺远思索,对生活信仰的宗教般的虔诚,这种血性男儿的阳刚之气,这种英雄般的气魄令我们为之折服,张承志堪称是中国当今文坛最具特色的作家。
中西爱情剧和女角塑造的比较
作者: 李万钧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中西戏剧   爱情悲剧   奥尼尔   《西厢记》   爱情剧   《奥德赛》   女性形象   剧作家   中国戏曲  
描述: 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诗学》语),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
主体意识与戏剧性结构的整体融合——我观《悲鸣三部曲》
作者: 刘光第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性结构   舞蹈语言   鸣凤   三部曲   观众   舞剧编导   歌舞剧   主体意识   艺术魅力   女性形象  
描述: 四川省歌舞剧院演出的舞剧《悲鸣三部曲》(编导:刘世英、岳世果)以其动人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有人评价,“悲鸣”的出现。开启了我国民族舞剧的一条新路。能否作这样的估计,也许可以商榷,但它却说明了“悲鸣”一剧确实引起了舞蹈界的震动,值得我们认真具体地研究。我认为,《悲鸣三部曲》的成功,最主要的就在于舞剧编导、作曲家在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悲鸣”便以一种崭新的审美形态呈现于观众面前,和当代较高层次的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节奏相契合,观众得到了在其它艺术形式中得不到的独特的审
诗与画中的西施形象
作者: 田也   来源: 当代学生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洛神赋   诗与画   思无邪   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   艺术作品   宋词   吴越春秋   女性形象   西施  
描述: 中国古代是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而文人更是要“思无邪”,所以在宋词出现以前,他们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对女性是不大敢加以仔细描摹的,只有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植)做了一篇恣意挥洒、骇世惊俗的《洛神赋》:“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
< 1 2 3 ... 1124 1125 1126 ... 1167 1168 116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