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原因 】搜索到相关结果 10 条
论“三言”中女性形象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作者:
孙红艳
来源:
大观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言”女性形象
进步性
局限性
原因
描述:
在“三言”一百二十篇的作品中,冯梦龙为我们集中呈现了一批姿态各异、真实鲜活的女性形象,其女性形象地塑造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在明中叶以后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冯梦龙笔下的优秀女性如秀秀、爱爱、杜十娘等均具有反叛封建传统的特点,体现了明显的时代进步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三言”也以极大的热情描写了相当一部分的传统女性,作者以歌颂她们的“忠夫守节”品德为主,这就与那些进步形象形成对比,体现了女性形象的局限性,同时也折射出冯梦龙女性观的矛盾复合型。
从女性视角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性传统爱情观形成的原因
作者:
谢庚全
来源:
岁月(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爱情观
原因
女性形象
描述:
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叙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无私奉献的坚强自尊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女性视角探讨小说中体现的在男权话语霸权中致使女性传统爱情观形成的原因 ,揭示小说中提倡的爱情观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
严歌苓“影视热”原因 探寻
作者:
张英
来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视
原因
严歌苓
描述:
严歌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传奇的女作家。近年,严歌苓的作品不断地被搬上银幕,在影视圈受到广泛的关注,掀起严歌苓"影视热"。严歌苓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审美需求,作品本身的视觉意象和现代手法具有影视特征,独特的女性形象洋溢温暖励志的时代气息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严歌苓"影视热"。
“十三妹”(何玉凤)身份转变探析
作者:
刘春玉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三妹”
身份转变
原因
文化背景
描述:
"十三妹"(何玉凤)在《儿女英雄传》中是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她在前后身份转变的过程中被作者赋予了多方面的理想色彩,各种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因素在她身上融合。这既是身份转变的原因 ,同时又包含着复杂的文化背景。
《迟桂花》女性描写的失实及其原因
作者:
范家灵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描写
失实
原因
描述:
《迟桂花》被誉为郁达夫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在对于女主人公莲的塑造中,郁达夫打破了自身对消极感情、颓废肉欲描写的迷恋,勾勒一个纯朴健康的农妇形象。但笔者认为莲的形象塑造是失实的,是并不成功的。她的形象内核同郁达夫其他作品女主人公是一致的,来源于郁达夫对女性形象的一种臆想。而这种扭曲的臆想恰恰起源于、也反映出郁达夫作为一个过于关注个体命运感受的敏感者与残酷现实碰撞后精神大厦的倾颓。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探析
作者:
蔡荣寿
来源:
外国语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斯坦贝克
流变
原因
女性主义
描述:
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斯坦贝克研究表明,学术界对斯坦贝克的评价存在极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他像海明威一样,作品很少写女性人物,有人却认为他是女权主义的维护者。斯坦贝克塑造了诸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角色,其中《人鼠之间》中的柯莱妻子、《菊》中的伊莉莎、《愤怒的葡萄》中的乔德妈和罗莎夏等都是美国女性的特殊代表,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反映了斯坦贝克的女性观。结合其家庭背景、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等来解释其女性观的建立、发展与变化,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斯坦贝克其人其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的原因
作者:
王河江
来源:
前沿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女权运动
原因
描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遍及美国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工作场所,是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运动之一。这次运动的目标,是解放女性的思想,帮助她们获得自由、取得普遍平等的社会地位。它提高了美国公民的社会平等意识,是值得研究的一个社会运动。二战前后,妇女在就业竞争中的地位有一定的变化。肯尼迪时期,联邦和各州成立了妇女运动委员会。贝蒂.弗里丹的著作,促进了妇女的觉醒。60年代的社会运动,是妇女运动成长的摇篮。
论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武风云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特征
男权思想
原因
女性形象
描述:
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数量不多,而且很少被研究者关注,但是却有着独特的价值,因为这里边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和价值倾向。运用性别诗学的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挖掘出余华的男权主义观念。通过对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梳理和归类,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类:苦难温情型的母亲形象;抽象空洞型的少女形象;冷漠无情型的帮凶形象;放荡无耻型的荡妇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整体上呈现出负面化和类型化特征。具体到这些女性形象身上,她们还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精神特征:首先是物品化特征。女性或沦为男性世界的附属物,或者成为男性审美的客体对象。第二就是扁
论周大新小说的性别叙事
作者:
皇甫方方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性别叙事
周大新
原因
描述:
性别叙事是女性主义学者最初用来研究女性作家的写作,或者研究作品中的女性写作的方法,因此弥漫着浓郁的女性研究氛围。随着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女性研究的深入,性别叙事的方法开始被学术界广泛的用来研究女性作家乃至其他作家的写作。另外,从2005年周大新的作品《第二十幕》提名到2008年他的《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周大新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纵观学术界对周大新的研究成果,会发现主要集中在家族小说、盆地小说和女性形象的分析上。单从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来看,大多集中在形象本身的分析,鲜有探讨男性作家在其中所起的作
女性的渴望—解析《占有》中的女性人物
作者:
李佳秋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理分析
渴望
原因
女性主义
心理
描述:
A. S.拜厄特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占有》(又译为《隐之书》)是她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此书获得了1990年英国Booker奖,广受关注和赞誉。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英国。在小说的开头,青年学者罗兰德·米歇尔在图书馆意外地发现了十九世纪著名诗人拉道夫·艾什写给女诗人克里斯塔贝尔·拉莫特的两封书信。震惊之余,他准备展开调查研究,与女学者莫德·贝雷一起,逐步发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惊世秘密——艾什与拉莫特的婚外恋情。罗兰德与莫德也因此结缘。小说的故事穿梭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