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553 条
-
积极发挥智库优势 推动龙江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
-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黑龙江省女性学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以省内高校教师为主要群体,同时包括科研工作者、党政机关干部、企业及社会各界有志于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同志共同组建的研究机构。由于研究会不收取任何会费,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初创期的研究会和其他很多学会一样面临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压力。研究会
-
步下“神坛”的文学——浅论“身体写作”与未来文学走向
-
作者:
金玲玲
来源: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身体写作
意义
女性文学
文学走向
-
描述:
90年代以来,文坛内身体写作的势力正在迅速的蔓延,成为我们文学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大量涌现的该类文本,很快吸引了广大读者与学者的眼球,也引发了一场围绕其展开的学术争论,核心焦点包括:身体写作的涵义如何界定,其是否为女性文学,产生并流泛的原因为何,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应对这股来势汹涌的文学力量……本文中,作者将就这些热点问题做出自己的论述,并对未来文学的走向做出简单的预测。
-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讨论会综述
-
作者:
杨家慧
曹清华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1996年7月16日至19日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讨论会在山西长治举行。会议是由中国丁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山西省作家协会、中共长治市委、长治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着重研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丁玲的女性文学及复出后她的创作特色。
-
从《图雅的婚事》到《白日焰火》
-
作者:
石雪
来源:
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族寓言女性形象西方视角独立电影
-
描述:
2014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年",64届柏林电影节对中国电影来说更是一次盛会。一部《白日焰火》囊括了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这两个最重要的奖项,这在中国电影中尚属首次。回溯上次中国电影斩获金熊,还是2007年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本文将两部分别夺得金熊的并且能够代表中国独立电影较高水平的影片放在一起,对两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变化、被阉割的男性以及女性形象的转变和西方视角下的中国电影
-
"告诉世界"的方式: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
-
作者:
李永东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族
国家
南京大屠杀
小说
-
描述:
南京大屠杀叙事的基本动因和姿态是"告诉世界"。"告诉世界"的方式受民族立场、时代语境、作家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位置、态度与时代性的遇合,使得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显得繁复而歧异。抗战与冷战时期的小说围绕战争与男人展开,倾向从"大屠杀"的角度叙述日军暴行;新世纪的小说则围绕战争与女人展开,偏好从"强奸"角度构设故事。中国作家的大屠杀叙事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文本着意嘲弄、瓦解中国的核心价值,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裔作家把故事空间设置为美国教堂和教会学校,故事笼罩在暴行与庇护、
-
西方形象在近代文人诗词中的策略性应用——以高旭为例
-
作者:
杨理沛
来源: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and Global Business Management(ISSGBM 2012)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心理诉求
文学转型
价值判断
西方形象
高旭诗词
-
描述:
高旭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演变紧密相连,他在诗词中择取与言说的西方形象,并不是源于欧美的直接经验,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化的西方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西方政治形象、志士仁人及开拓者形象、理想化的新女性形象、秀美的自然风物与淳朴的风俗民情、瑰丽雄奇的富士山等。他突破古典诗词的局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智慧地利用中日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曲折地表达了晚清知识分子在中日关系逆转中反观自我的苦闷与焦虑
-
绳文文化的陶制土偶雕塑纹饰:新的研究方法
-
作者:
OlgaDanilova
陈思
来源: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陶制土偶雕塑是日本列岛新石器时代绳文文化的著名遗物.土偶在本州北部和中部及北海道西南部的绳文时代中期、晚期和末期遗址中多有发现.科学家认为土偶雕塑是一种多功能的器物.它们可能会被作为生殖崇拜(女性形象),在萨满仪式中作为沟通世俗世界与鬼神世界的媒介,在葬礼上作为存放逝者灵魂的容器.大部分的土偶雕像的装饰性纹饰以各种技巧制作——浮雕补花细工、阳刻、阴刻、凹线、几种压印纹、竹杆印纹、绳线纹.一些研究者把土偶上的纹饰解释为几种人体装饰——刺青,刺痕,用染料上色.一些观点认为土偶的纹饰是古代服装的细部(Dubre
-
审美之维——1928——2008年《蚀》的接受研究
-
作者:
陈思广
来源:
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1928——2008年
《蚀》
接受研究
接受视阈
既定视野
接受视野
-
描述:
80年来《蚀》的接受分为三个时期:生成期(1928——1941)、转向期(1951——1963)和深化期(1979——2008)。生成期《蚀》接受的成就在于文本的时代性与人物的心理刻画为众多接受者所公认,成为《蚀》的既定视野。转向期《蚀》的接受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展开,官方导引与文学史视野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但《蚀》的接受不仅没有多少推进,反而有所后退,历史的教训意味而深长。深化期《蚀》的接受在"时代女性"形象以及政治隐喻与艺术表达的定向及具体化上取得突破,形成既定视野,但一些有待实现的接受视野同时也面临
-
封建礼教牺牲品 千古悲剧杜十娘
-
作者:
张战备
来源: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高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中的名篇。它以曲折的情节、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执著追求真挚爱情的女性形象——杜十娘。在学习这篇小说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杜十娘不早点把百宝箱拿出来,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她可不可以不死。这个问题涉及到杜十娘的性格及生活理想,是理解小说的一个关键。要分析杜十娘的悲剧命运,首先要清楚她为什么喜欢李甲。小说中的李甲聪明、儒雅、温柔,对杜十娘照顾有加
-
行走的风景——茅盾小说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
-
作者:
丁筱青
来源:
矛盾研究——第七届年会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曹万生先生曾认为:"中国资产阶级的现实处境和未来走向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基本母题。"~①确实,在茅盾小说中,除了闪亮、生动的时代女性形象,最突出、鲜明的要数民族资本家形象,在三十年代以后直到通常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塑造民族资本家形象几乎成了茅盾的一种专利。纵观茅盾的中、长篇小说,自1931年的《子夜》开始,到1938年的《锻炼》,有七部较重要的作品涉及到民族资本家,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活跃在中国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