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553 条
-
寻求美 探索美:评茅盾作品中的“时代女性”形象
-
作者:
陆文采
来源:
茅盾研究(第四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在"五四"时期,写女性的从苦闷到觉醒,然后又陷入苦恼,寻求人生的真谛,已成为作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尤其是女作家更为突出,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五四"时期女作家群的小说,鲁迅《伤逝》的出现,把这一主题引向
-
丁玲在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地位
-
作者:
吴长华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文学掀起了第一次高潮。"五四"运动把女作家推上了文学舞台,演出了有声有色的一幕,涌现了冰心、庐隐、冯沅君、凌淑华、石评梅等女作家群体。
-
40年代女性赞歌 悲歌 挽歌:丁玲、萧红、张爱玲小说比较
-
作者:
韩日新
来源:
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4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艰苦的民族生死存亡大搏斗和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神州大地被分割为解放区、国统区与沦陷区。这是三个迥然不同的世界,而丁玲、萧红、张爱玲则是在这三块土地上笔耕的女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她们的作品在塑造女性形象、反映女性生活、表达女性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彼此的生
-
浅析妇女参政
-
作者:
刘桂英
来源:
中国民航女性发展论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政治参与
行政管理
妇女群体
和谐社会
-
描述:
妇女参政始终是妇女运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妇女参政的意义、现状和障碍因素及应采取的措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尽管女性参政步履维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参政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我国妇女终将成为政治领域中的一支生力军。
-
女性管制职业分析
-
作者:
张琼
来源:
中国民航女性发展论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航企业
职业素质
角色定位
女性管制员
-
描述:
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许多职业还是无法让女性胜任,在看到女性职业特征不利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女性具有特长的一面,女管制员更应该认识和发挥自己的长处。管制工作的性质和对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对从事
-
女媭究竟是谁?
-
作者:
黄琼
来源:
2009年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屈原《离骚》日:"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汉代王逸《楚辞章句》释日:"女媭,屈原姊也。"与王逸同时代的贾逵认为"媭"是楚地方言,故称:"楚人谓姊为媭。"但是,自古至今却歧说纷纭:有姊说、妹说、妾
-
清末北京妇女运动的萌发:第一个北京妇女报刊、妇女团体的出现
-
作者:
刘宁元
来源:
2011年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能力建设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创刊的《北京女报》不仅是北方地区最早的妇女报刊,而且是当时全国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妇女日报,就近代北京妇女报刊而言
-
妇女热线与妇女心理健康
-
作者:
王行娟
来源: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妇女
心理咨询
妇女热线
-
描述:
目的通过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热线调查妇女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采用热线咨询的形式了解各界妇女的心理卫生状况,对热线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国妇女的心理状况与世界妇女心理状况是相似的。近些年来,中国妇女自杀率一直高于男性,是世界上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从这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女性心理疾患的严重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结论在目前,有必要加强对妇女的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妇女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卫生部门有必要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设立基层心理卫生服务机构,使城市广大妇女获得心
-
从女人到女鬼: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剖析
-
作者:
吴长华
来源:
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全国鲁迅研究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形象光采照人,熠熠生辉,如《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长恨歌》中的杨玉环,《西厢记》中的雀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等,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从古以来,女性作家的寥若晨星与女性形象的群星灿烂恰恰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中原因,也很值得推敲。"自古红颜多薄命","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也许是女性命
-
女性研究及其方法回顾
-
作者:
丁苏红
来源:
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女性学研究方法
女性研究
女性学
-
描述:
女性研究在西方有着久远的历史,西方的女性研究中,妇女争取平权的斗争,构成了最初的女性研究与教学的目标。中国的女性学研究则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个学科的学术活动和相关部门的探索性实践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