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44 条
-
启蒙语境下的形象选择:从茅盾笔下的两组形象谈起
-
作者:
苏奎
姜子
来源:
茅盾研究(第九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启蒙
重构
资本家形象
反思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形象与资本家形象是茅盾笔下两组独特的形象系列。茅盾对这两组人物形象的选择,一方面如他所说首先是由于对这两组形象的熟悉,另外一方面还在于这两组人物身上同时承载了一个主题——启蒙。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为了反思近代不彻底的启蒙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本家形象的塑造则是为呼唤现代社会最先进生产力代表——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启蒙入手重构启蒙。
-
女性身份的颠覆与重构——试论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的身份书写
-
作者:
黄华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西方文化
文学作品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对迁徙国外的移民社群而言,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身份的问题凸现出来。移居国外不仅带来社会身份上的种种变化,更带来了内在心理上的急遽变化。身居国外的女作家们敏锐地体察到海外华人这一特殊群体身份的转变,关注他们在心理层面上所承受的冲击和压力,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为:从以塑造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为主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在西方文化中成长的华裔女性,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也由单一的华人身份演绎为超越国界的地球人身份。本文以三位英美华人女作家於梨华、汤亭亭和虹影的写作为例来探讨这种身份书写上的变化。
-
新移民女性文学中重写的女性边缘史
-
作者:
杨华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作品评论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新移民文学
边缘
-
描述:
海外新移民女性文学自有其渊源。西方华文女作家是在“留学生文学”中逐渐成长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台湾到海外的於梨华、聂华苓、丛甦、欧阳子、赵淑侠等可称第一代,她们的怀乡意识多在成长之地台湾及
-
广告视野中的女性:受重视与受歧视的二元悖论
-
作者:
赵敏
来源:
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广告媒体
女性消费者
性别歧视
精神文化
媒介广告
女性形象
-
描述: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一些研究者开始从性别观念角度反省我国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他们的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通过调查分析广告中是否存在着性别歧视以及性别歧视的表现方法;分析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性别歧视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不同文化对性别符号运用的差别,性别歧视与刊物商业化程度的关系等等。 本文选取了近代以来各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媒体,比较了不同时期广告的总体特点,以及广告中对于性别歧视的态度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探寻广告对女性消费者的重视与歧视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