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救赎】搜索到相关结果 19 条
-
论毕淑敏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女性意识和救赎意识
-
作者:
吴锦西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毕淑敏
救赎
生命意识
-
描述:
毕淑敏怀着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和对人心的救赎情怀,将“治病救人”视为己任。她不仅关注和救治人的生命,更是关怀和救助人的灵魂。在她的作品中,无论是昆仑山上可爱的女兵,还是现实社会中艰辛的普通百姓,无论是
-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笔下现代知识女性的困境与救赎
-
作者:
郝敏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救赎
困境
现代知识女性
-
描述:
》(1963)、《磨砺》(1965)、《金色的耶路撒冷》(1967)为研究对象,探索德拉布尔笔下现代知识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实现救赎的途径。与传统女性不同,现代知识女性
-
论黑塞早中期小说中的女性救赎
-
作者:
陈琳娜
来源:
江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爱
黑塞
女性
-
描述:
始终关注人与世界、与自身的关系,因此其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不同阶段的人与外界的矛盾以及因此产生的救赎渴望。本论文试图从黑塞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入手,借助女性形象的分析,从自然之女、欲望的张扬、生活之母的伟大
-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苦难书写
-
作者:
杨扬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超越
苦难
-
描述:
严歌苓的小说多写悲剧,苦难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苦与痛的炼狱,爱与生的困扰,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的纠结,人性伦理与民族政治的缠绕构成了她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作家从不回避苦难,甚至有时着意铺张,借助苦难叙事,让人体会到在生活困境中生命力量的强大和主体意志的坚韧,从而展示出人性的精神力度和灵魂光彩。与一般跨文化写作的作家不同,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身份冲突不是严歌苓叙事的重心。作家一以贯之地表达着人性失落的焦虑。严格说来,严歌苓的苦难书写,不是对苦难形而上的追问,而是在形而下的层面感悟生命的可贵。作为一位悲天悯人的作家
-
苏童小说中的复仇情结
-
作者:
朱琳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复仇
救赎
残缺
苏童
-
描述: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突出、风格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江南的“城北地带”、“枫杨树乡村”、“香椿树街”为半径,为我们塑造了具有苏童特色的“南方世界”,本文力图在认真阅读文本,广泛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复仇情结这个角度切入,研究分析苏童小说。第一个章节主要是系统分析一下复仇在苏童作品中的主要表现以及其特点,第二个章节则深入到复仇者的内心,深层次地分析苏童笔下的人物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复仇,第三个章节是从复仇者复仇的最终结果出发,分析复仇人物的悲剧性以及由此窥到的苏童作品的悲剧美感。苏童自198
-
《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的精神危机解读
-
作者:
于慧婷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教信仰危机
救赎
身份危机
情感危机
-
描述: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二十世纪世界著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他的创作重点始终围绕着现代化背景下犹太民族和犹太文化的生存挑战。《卢布林的魔术师》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辛格描写的主人公雅夏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犹太人,也不是犹太社区的特定成员,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犹太社区的犹太个体。主人公雅夏是新型犹太人的一个缩影,他在放弃了传统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后,回归了犹太传统。作为犹太教文化和异教文化的局外人,雅夏的精神危机贯穿了全文。本文通过对《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主要人物及其环境的分析,从
-
铁凝小说中女性“出走”母题探究
-
作者:
葛冉冉
来源:
温州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出走
铁凝
女性
-
描述:
“出走”行为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状态和精神欲求,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女性往往将“出走”作为争取权利反抗压迫的一种手段。铁凝作为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她对历史与生命有了更多的质疑与追问。铁凝笔下女性的“出走”包括很多方面,有精神上的出走,即对“菲乐斯”社会的突围与叛离;有“空间”形态的狼奔豕突,如突然间的离家出走;有身体性的破茧与主体性的张扬;有话语权的重新获得等诸多样式。论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对铁凝笔下女性人物的“出走”行为进行阐述。第一章,首先对“母题”与“出走”的慨念进行阐述。其次对中国女性
-
殊途同归: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创作
-
作者:
章灵芝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身体写作
民间写作
-
描述:
殊途同归: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创作
-
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
-
作者:
郭磊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创伤
T.S.艾略特
复现
规避
-
描述: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S.艾略特开创了一代诗风,其对当时影响之大甚至被评论者冠以“艾略特时代”的称呼。艾略特在抒写自己的同时,也抒写了一个时代。而他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恐怕非《荒原》一诗莫属,在这首里程碑似的长诗里,诗人为众生量身刻画出一个真实而又恐怖的荒原背景。荒原上的芸芸众生如同行尸走肉,过着欲孽横流、生不如死的生活。究其根源,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发轫的时刻适逢变革当道、创伤横行,各种矛盾危机加速了现代社会的衰退与混乱。“荒原”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其深层原因是各种创伤合力的结果。当
-
《苏菲的选择》福柯式的解读
-
作者:
魏娜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
救赎
权力
真理
排斥
-
描述: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虽著作不多,但他的每部小说都堪称精品,先后获得了罗马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及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使他成为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作家中的领军人物。斯泰伦不仅继承了福克纳的写作风格和文学观点,还延续了他的创作主题—人类内心的冲突与撞击。斯泰伦作品表现了当代社会及其制度对个人意识的压抑,由此揭露吞噬良知,泯灭人性的现实根源。他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写作中,通过人物的梦境,回忆,内心独白,反省等描写人物的心理。因此他的小说常被称为“心理小说”。尽管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