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悬想太高 居室太窄──试论西方文学中一类女性形象
作者: 朱琳   来源: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辛克莱·刘易斯   西方文学   女主人公   爱玛   莫里亚克   资产阶级   浪漫主义   福楼拜   苔蕾丝·德斯盖鲁   女性形象  
描述: 悬想太高居室太窄──试论西方文学中一类女性形象朱琳西方文学中浸润着以探索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存的意义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人类在探寻精神家园历程中遭遇的个性与环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成为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这支主旋律中出...
无怨无悔,追寻真我——对影片《人·鬼·情》中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文本分析
作者: 朱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蜀芹   《人·鬼·情》   文本分析   女性主义  
描述: 《人·鬼·情》是中国大陆少有的关注女性心理的电影。片中主人公秋芸由于对自身女性意识的缺失,促使她去追寻一个理想的钟馗式好男人,但结局仍旧黯淡,秋芸孤独终身。影片弱化了男性形象,极力渲染女性形象及其内心世界,虽未凸显高度精炼的女性主义,但鲜明的女性意识却使其成为中国第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无怨无悔,追寻真我
作者: 朱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蜀芹   《人·鬼·情》   文本分析   女性主义  
描述: 《人·鬼·情》是中国大陆少有的关注女性心理的电影。片中主人公秋芸由于对自身女性意识的缺失,促使她去追寻一个理想的钟馗式好男人,但结局仍旧黯淡,秋芸孤独终身。影片弱化了男性形象,极力渲染女性形象及其内心世界,虽未凸显高度精炼的女性主义,但鲜明的女性意识却使其成为中国第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浅谈女性文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半生缘》中女性悲剧比较
作者: 朱琳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悲剧   女性  
描述: 张爱玲与米兰·昆德拉这两位背景不同的作家在精神和写作技巧上有许多相似和相异之处。通过对《半生缘》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两个经典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对女性命运悲剧的描写虽然有着不同情怀,但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浅谈女性文学
作者: 朱琳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悲剧   女性  
描述: 张爱玲与米兰·昆德拉这两位背景不同的作家在精神和写作技巧上有许多相似和相异之处。通过对《半生缘》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两个经典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对女性命运悲剧的描写虽然有着不同情怀,但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五四时期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朱琳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五四时期女性形象研究
清末婚姻自由观念与小说创作
作者: 朱琳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保守与变革   近代小说   婚姻自由  
描述: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报刊、兴办教育,宣传女权解放思想,恢复女子基本权利,其中就包括婚姻自由的权利。在维新派人士的奔走呼号下,婚姻自由思潮在清末兴起。在婚姻自由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自由结婚》《恨海》《禽海石》《情天劫》《情变》《邻女语》等有关婚姻自由的小说。清末小说在婚姻自由主题的表达上既继承前代婚恋小说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主题,同时有具有自身的时代性和变革性。小说创作深度挖掘造成婚姻不自由的因素,将婚姻不自由的原因归结为:婚前的父母包办、婚后的父母干预、夫权的压制和封建卫道者的外力压迫。
张杨电影研究
作者: 朱琳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镜像   美学特征   创作模式   张杨导演  
描述: 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一员,张杨或许有些另类,他关注个人艺术化的表达也关注大众的审美心理,一直都生存在体制之外。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张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拍摄了七部电影作品,这些都为他迅速占领新生代导演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同时代的第六代导演相比,张杨似乎对于都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的关注,他对社会中的人情冷暖有着独特的理解,能够与广大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些电影作品倾注着张杨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体现出他对电影艺术的美好追求。张杨对于都市化进程中的表达是独特的,他站在社会转型期的角度,对
苏童小说中的复仇情结
作者: 朱琳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复仇   救赎   残缺   苏童  
描述: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突出、风格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江南的“城北地带”、“枫杨树乡村”、“香椿树街”为半径,为我们塑造了具有苏童特色的“南方世界”,本文力图在认真阅读文本,广泛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复仇情结这个角度切入,研究分析苏童小说。第一个章节主要是系统分析一下复仇在苏童作品中的主要表现以及其特点,第二个章节则深入到复仇者的内心,深层次地分析苏童笔下的人物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复仇,第三个章节是从复仇者复仇的最终结果出发,分析复仇人物的悲剧性以及由此窥到的苏童作品的悲剧美感。苏童自198
“阉割恐惧”和“两性融合”:海明威的性别观
作者: 朱琳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两性融合   身份   阉割恐惧   海明威   性别  
描述: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具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以其坚忍、简约的男性写作风格和对于男性性格和价值观的生动描写而闻名于世。他的名字通常都和一些户外活动联系在一起,比如斗牛,打猎,捕鱼。而这些户外活动都是充满男子气概的活动,因此他的名字也成为了勇敢男人的代名词。过去,文学界很多有关海明威的评论都涉及到他的勇敢男人的精神,虚无思想,艺术成就,象征和反讽写作手法,以及死亡和永生的主题。但是近几年,评论界对海明威的性别观及其在他小说中的运用开始关注。人们渐渐地将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