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521 条
-
试论京派小说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李玉秀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特征
女性观
女性形象
-
描述:
京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独特的,传统的研究比较系统,本文将以京派作品为纲,试图以理性的分析方法来探讨其独特性,从而获得关于京派女性形象的更多知识,或许是一条可靠的途径。但仅仅是开始,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剖析。 京派作家以其独特的审美理想,希望从历史的积淀中寻求保持内心和谐,摆脱世俗干扰的力量,于是作品中出现了史家庄、边城、竹林等一系列闲静之地,作家的理想在此得以寄托。乡村女性和都市女性是京派作家塑造的两大类型。 从美学意义上来说,京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含蓄的古典美”和“淡淡的悲剧
-
第四类女性形象
-
作者:
陈振娇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反抗
谦顺
女权主义
女性形象
-
描述:
,甚至有人评论说她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和莎士比亚相媲美。
在19世纪,婚姻和大团圆结局在19世纪的
-
被扭曲的女性——90年代以来男性写作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赵同军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扭曲
男性意识
解放
女性形象
-
描述:
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从固有的传统观念出发,对女性进行合乎其需求的扭曲。本文把这些女性形象分为四类,分别进行梳理、解读,来揭示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的男性心理。
母性形象(以《丰乳肥臀》为例)往往被塑造得光辉高大,令人感佩。对这类形象的塑造,表现出男性对责任和苦难的推却以及对庇护所的向往,同时也反衬出男性自身的怯弱卑小;圣女形象(以《外省书》为例)则是美丽高洁、聪颖脱俗,令人敬慕。这类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男性超越凡俗的渴望、对精神皈依地的寻找,同时,也由此使他们产生因精神之的纯洁而感到自我
-
托妮·莫里森《秀拉》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段慧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人身份
社区与个人
女性形象
-
描述:
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授予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她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莫里森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歌般的语言,描写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的屈辱和压抑的心态,同时也表现了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作为个体独立存在价值的探索。她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在黑白两种文化冲突中的黑人以及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表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探索了黑人自我和黑人心灵,尤其是黑人女性如何在夹缝中发现自我,掌握命运的主题。
《秀拉》通过对
-
试论川端康成汉译本中的男权话语——以《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为例
-
作者:
赵乐乐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男权思想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形象
-
描述:
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于大阪市,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幼年时期,他的亲人相继去世,之后借住舅父家,寄人篱下;读大学时,遭受失恋,这些坎坷经历导致他比较苦闷和忧郁,性格偏于感伤和孤独。而这些又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从其成名作《伊豆的舞女》(1926年)到后来的《雪国》、《千只鹤》(1952年)和《身为女人》(1956年)等作品,他的作品几乎都弥漫着淡淡的伤感、孤寂和落寞。而且,川端康成比较喜欢描写女性,也擅长描写女性。以《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这三部作品为例,作品中
-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来阅读
-
作者:
吴芝蒸
来源:
人民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宫崎骏
-
描述:
在日本这样一个动画大国,动画不仅成为了国家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国家象征之一。众多的日本动画作品中,宫崎骏的作品可谓是世界知名的优秀代表。迄今为止,针对宫崎骏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说已经非常地广泛和深入了。学者们对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环保思想、宗教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对于宫崎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思想,学者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论。但是,通过先行研究可以看出,更多的研究只是集中在女性形象中的一个部分——少女身上,并且大部分研究是针对个别作品的分析。在宫崎骏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少女的形象
-
战争与命运的悲歌——“解冻”和“新时期”以来中苏战争小说女性形象比较
-
作者:
梁丽梅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文学
中苏小说
战争文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对中苏战争小说女性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认为,在中苏战争小说中,尽管这些作品切入历史的角度各不相同,其所呈现的美学风格也各有差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将艺术视角对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境遇下人的命运和心灵世界。在对人物命运和心灵世界的揭示中展现历史的本质真实,闪烁着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光芒。针对以往战争小说中女性形象是英雄主角的衬托,或者是视死如归、失去性别特征的准英雄形象,新时期有了变化:一是消解了过去的崇高主义和英雄主义,突出了女性在战争中的悲情的一面,表现了对战争中女性的人道主义关怀;二是
-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
作者:
陈丽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男性形象
性别诗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事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历史的演变,性别视阈下的写作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特色。本论文以“性别诗学视阈下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比较的视野对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与阐释。首先对性别、性别诗学进行界定。并对现代及当代文学前期中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系列以及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系列进行简要的梳理归纳,以追溯其“历史前身”,承上启下。其次,依据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线索和男性创作现状,将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分为三大
-
蒙塔莱诗歌特点研究
-
作者:
梁爽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逸派
诗歌特点
蒙塔莱
女性形象
-
描述:
二十世纪是意大利诗坛兴旺的时期。隐逸派作为具有欧洲乃至世界影响的诗派,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它独辟蹊径的诗学理论和艺术风格,对意大利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隐逸派不出乏类拔萃的诗人,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当推蒙塔莱。作为隐逸派大师,蒙塔莱擅长通过刻画人们微妙、隐秘的精神世界,并在斟词酌句上堪称典范。蒙塔莱以巨大的艺术独创性,展现了个人内心世界和生活本质,并避免用具象去直接映射当时的社会斗争与变革。国外对蒙塔莱诗歌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大多以单个作品作为切入点从他的诗学、诗歌结构、音律学和哲学思想等角度进行解读,本文力
-
1990年代小说中的“女娲”原型
-
作者:
朱文雯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
女娲原型
女性形象
精神危机
-
描述:
“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关于“女娲”的众多神话传说,如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这些神话传说源远流长,逐渐形成了整个民族关于“女娲”原型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一些女性家族小说,试图对女性家族追根溯源,如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到了90年代随着女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与明确,这种情况更为突出,集中出现了一批表现受到“女娲”原型明显影响的“女娲”形象的小说,如徐坤的《女娲》、岳恒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