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女娲原型:1949-1976新中国文艺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田蓉辉   来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76新中国文艺   1949   女性形象   女娲原型  
描述: 采用西方原型理论解读1949-1976新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在该时期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中国远古女娲原型:她们被赋予了代表丰收、繁衍的文化含义;在人物塑造上按照女英雄的人物模式进行;她们身上都有造福集体主义事业的无私情怀;以及作为压迫阶级代言人所表现的悲苦精神。女娲原型在该时期文艺中再现的原因与社会环境、延安文艺的影响、艺术家的民间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密切相关。
1990年代小说中的“女娲”原型
作者: 朱文雯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   女娲原型   女性形象   精神危机  
描述: “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关于“女娲”的众多神话传说,如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这些神话传说源远流长,逐渐形成了整个民族关于“女娲”原型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一些女性家族小说,试图对女性家族追根溯源,如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到了90年代随着女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与明确,这种情况更为突出,集中出现了一批表现受到“女娲”原型明显影响的“女娲”形象的小说,如徐坤的《女娲》、岳恒寿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