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521 条
-
解放区文学女性形象书写:以《解放日报》为例
-
作者:
李玫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放区文学
矛盾性
“新女性”
女性形象
-
描述:
解放区文学塑造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妇女在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下产生的复杂与矛盾的心理。她们自觉参与革命,随着时代带着“为革命斗争、为政治服务”的属性。文本中,她们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拴在一起,因拥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着同一个信念改造自己,重塑灵魂;又因女性各不相同的遭遇与现状,表现出了多重复杂心理与不同的命运。正是这种冲突,表现出了解放区时期,战争与女性、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女性等关系的交织与融合。孤独的女性意识在民族和时代的召唤下发出微弱的呻吟,但并不意味着被鲜明外向的革命意识
-
近年中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庞琳琳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观
电视广告
身体
女性形象
-
描述:
电视广告在人们生活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人们接触外部世界的窗口之一。在琳琅满目的广告中,女性角色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之多,可以用泛滥来形容。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在当代的广告中却成为了“第一性”,至少从数量上而言。其中所展示的女性形象既是对主流意识、审美期待的反映,又反过来建构受众的审美标准,影响受众的审美标准、审美追求。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著作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借助社会性别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审美理论等相关理论知
-
论“乡土想象”与五四乡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徐冬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想象
女性形象
五四乡土小说
-
描述:
本论文以“乡土想象”为核心视角,深入探讨“乡土想象”与“五四”时期乡土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关系。本论文主要运用形象学、女性主义批判方法等理论,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女性群体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土叙事文本的考察,探讨“五四”时期乡土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作家的“乡土想象”意识的关系。五四肇始,作家对女性解放运动的独特关注,主要从女性如何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如何获得人格尊严及社会地位等角度来表现女性命运。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浸染着作家的“乡土想象”,而为何如此“想象”以及如此“想象”又寄托了作家怎样的情感与心理
-
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人格构建
-
作者:
李志平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女性人格
女性形象
-
描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领域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领域,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亿万人形成自己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它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及变化,尤其是给女性群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和改变,如女性形象的多元变化、女性人格的改变等。这些都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在商业影视、流行音乐、畅销书刊、广告、时尚等主流大众文化产品中
-
从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他矛盾的女性观
-
作者:
闫美合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矛盾女性观
威廉·福克纳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形象在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他的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明、性格迥异的南方女性形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福克纳的女性形象以及他对女性的态度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些批评家认为福克纳的女性形象趋于模式化,他们更多强调女性人物邪恶的一面及其破坏性的影响,指责福克纳对女性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厌恶。而另一些批评家则指出福克纳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复杂生动,认为作者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同情和尊重。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重点
-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孙艳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中心意识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
女性形象
-
描述:
2009年,恰逢新中国建立60周年,有关中国革命史和当代史的叙事的影视作品大量涌现,中国社会掀起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所谓“红色经典”热潮之后的更大一轮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热潮。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限之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通过对于革命起源、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的讲述,来维系当代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通过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这些作品的主题,在于肯定以革命
-
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沈静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长
安妮宝贝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通过对安妮宝贝作品的归纳分析,探讨了安妮宝贝作品中女性形象身上所具有的性格气质及行为方式,并以此来提炼作者借助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世界的直观体验,探寻她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探讨她寄寓于作品中的深刻自省,通过这种向内的挖掘来探讨安妮宝贝作品追求的精神内涵,使阅读更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爱的缺失与找寻”,主要归纳了安妮宝贝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共性特征,分析了导致这种共性特征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二部分“抑郁者的生存心态”,主要指出了安妮宝贝作品中女性形象身上体现出来的抑郁征状,
-
女性形象分析视角下中国第四代导演文化困境研究
-
作者:
杨顶鹏
来源:
山东艺术学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第四代导演
文化困境
女性形象
-
描述:
自上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女性主义理论为电影批评、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性别视角,但由于西方的女权理论植根于欧洲,第三世界中的女性主体本身受“本土夫权制与帝国主义的双重殖民压制”且与本土的民族启蒙运动相联系,对于电影中的女性研究往往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参系,将研究的重心置于女性的性别差异、女性欲望等要素来解构“菲勒斯逻各斯”(男权主义)。而中国电影理论则将第四代男性导演的文本一律笼统地视作男权主义作品去研究,忽略了以女性形象为参照去解读男性文本中构建的女性道德、文化意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第四代导
-
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
-
作者:
刘堃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
晚清
女性形象
-
描述:
晚清(1840—1911)可以被描述为一个“被全球化”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扩张、帝国主义以及知识和实践的全球流通,中国被“抛入”世界之中并与异质文化频繁接触、对抗和互动。此时国家/民族/个人身份都处在一个根本性的“再构”之中,而晚清的文化产品既是这种“再构”直接和有效的工具,又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晚清丰富庞杂的文化产品之中,包括报刊言论、西学译著、通俗文艺、翻译文学等等,存在着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无论被塑造为一种似是而非的“旧形象”,还是一种边界未明的新形象,女性都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再构对
-
从叛逆到传统女性的衍变——论曹禺早期女性形象创作心理
-
作者:
闫维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特定时代
个人经历
创作心理
女性形象
-
描述: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是曹禺创作的高峰期,他的处女作《雷雨》奠定了他戏剧大师的地位,之后的《日出》《北京人》以及改编巴金的《家》更是让他声名大噪。在人物创作上,早期的女性形象历来为人津津乐道,蘩漪、陈白露、愫方都是“唯一的一个”,这与特定的时代及作家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本文着重探究曹禺的创作心理和他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深刻了解曹禺、准确解读他的作品内容及人物形象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