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邓妙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纳博科夫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以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细读作品,采用社会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等理论,并结合纳博科夫的自传、文学观,分析了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剖析了其女性人物形象生成的原因,试图从中窥视出纳博科夫的女性观、婚恋观,并发掘出这些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下面笔者就对自己的论文做个简单的介绍: 引言:纳博科夫笔下女性人物的研究现状。这一部分从国内外纳博科夫研究现状入手,指出就目前的纳博科夫小说人物研究现状来看,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在女性人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批评
作者: 李玲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十七年电影   女性形象  
描述: “十七年”电影(1949—196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这一时期留给电影史最深刻的记忆。女性在经历了长达几千年被忽视的痛苦过程后,终于迎来了属于她们的春天,成为了被表现、被关注和被书写的对象,她们一扫中国早期电影中女性悲惨、消极、弱小的性情,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在主流意识形态下承载了体现独立女性意识的表现功能,因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本文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以及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女性形象在特殊历史阶段下类型化的艺术特色,通过分
城市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作者: 毛燕凌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社会建构论   女性形象  
描述: 本研究是以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为出发点,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之下,通过对北京城市中高学历女性的访谈,呈现出社会如何在交往过程中用知识、文化和对话等方式来建构出单身阶段、婚恋阶段、怀孕阶段和初为人母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女性形象。 本研究的目标是:在现代中国社会的背景下,以那些主观上愿意进入婚恋关系和成为母亲的女性作为考察对象,来呈现城市(北京)高学历女性的单身、婚恋、怀孕和初为人母这四个阶段的女性形象被社会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些处于不同阶段的女性在回忆过去、叙述现在和想象未来的话语,为我们呈现出了社会如何建构这四个不同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作者: 卜懿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情感   茨威格   女性形象  
描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以创造中短篇小说闻名于世,生前曾是拥有读者最多、最为人喜爱的德语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批茨威格式的女性形象,为世界女性画廊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本文尝试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以及心理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成果对茨威格塑造的女性形象加以研究。本文第一章主要从被遮蔽的女性、被压抑的少女、爱慕虚荣的女性和父权道德下的女性四个方面来分析茨威格笔下非自主性的女性形象。第二章则通过勇敢追求真爱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作者: 赵佳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类型变化   女性话语   女性形象  
描述: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影片。而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她们令人感慨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中国的电影文化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这时期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在男权文化当道的今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贤妻良母的传统女性,还是激情似火的新女性等等,往往都是按照男人的评判标准来刻画描写的。本文首先通过对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类型分析,一方面看见了它的发展进步,但另一方也反映出了她的
科幻电影“异形”系列中的中性化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重建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长青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中性化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一直以来,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都是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这些研究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指出:媒体中的刻板女性形象是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是性别上的不平等。然而,对如何在大众传媒中塑造积极的女性形象却鲜有提及。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科幻电影“异形”系列中的中性化的女性形象,敏锐地指出其出现的进步性。这一点,对解构现今媒体所塑造的消极、刻板的女性形象,以及如何重建积极、健康的女性形象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引入女性主义理论并对其在研究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的现状作出回顾,说明媒体中
李少红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悲剧意识
作者: 范海梅   来源: 三峡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少红   影视剧   悲剧意识   女性形象  
描述: 李少红,中国第五代导演群中的高产女导演,近年来佳作不断,获奖连连,先后执导了《银蛇谋杀案》、《血色清晨》、《四十不惑》、《红粉》、《红西服》、《门》、《雷雨》、《大明宫词》、《桔子红了》等影视剧多达二十余部。其独特的影视语言、精巧的情节设计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不仅使其作品拥有了大量的“粉丝”,更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李少红影视剧大都以女性视角关注女性题材内容,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通过精巧的悲剧性情节的设置,表现了对女性命运和隐秘内心的关注。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有大量相关研究但都仅是针对单个作品
论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男权意识
作者: 曾艳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意识   老舍   女性形象  
描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之一。他的小说重在表现市民阶层和市民性格。在老舍的文学世界中,他塑造出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占他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四分之一。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作家所处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所接受的文化传统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其众多的女性形象中,老舍刻画得最为生动的有三类女性:品行端庄、善良坚韧的贤淑女性,红颜薄命、堕入娼门的风尘女子;敢为“狮吼”的“悍妇”。与同时期作家相比,老舍的女性观更为传统。他赞赏温柔善良、勤俭持家、宽容大度的贤淑女性,同情怜惜迫于生计、不幸沦
《重庆时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廖洋益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新闻   刻板印象   性别文化   女性形象  
描述: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男女在社会行为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她们崭露头角,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上个世纪末,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潮传入我国,在制度上促进了保障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但在现实生活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意识仍然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并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针对这种矛盾的现实状况,媒介是如何反映的呢?大众媒介作为现实的反映,是如何构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的?其所构建的形象是否真实客观?
八十年代蒙古族题材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意义研究
作者: 王海平   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蒙古族题材   意义   女性形象  
描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蒙古族题材绘画作品中长期占主体地位的男性形象被女性形象所替代,而这些女性形象又呈现出了男性化的特征。在这样的变化下产生了一系列负有独创性、时代感和震撼心灵的力作,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重大影响,创造了蒙古族题材绘画史上的一段辉煌。但这种辉煌较为短暂,进入九十年代后便逐渐沉寂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些女性形象包含着怎样的文化含义?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解析。
< 1 2 3 ... 33 34 35 ... 151 152 15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