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女性意识自我悖谬-析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鲁向黎   来源: 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女性意识   侦探小说   悖谬   阿加莎?克里斯蒂  
描述: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侦探小说中给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悖论:朴素的女性意识使她的创作有别于柯南道尔的男性文本模式,这尤其可以体现在侦探形象的塑造上;但根深蒂固的男权话语又使得阿加莎不自觉地以男性中心文化为标准塑造了大量扭曲的女性形象。
我爱你,与谁有关?——女性视角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 张淑娅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建构   滞定形象   女性视角   审视  
描述: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讲述的惊世骇俗的爱情让无数人为之动容。近期,新锐导演徐静蕾将这部外国男性的作品改编为中国女性电影版本搬上了银幕,引发了人们对爱情的重新审视。“我爱你,与你无关”,这看似独立自尊的女性爱情宣言,究竟是爱的纯粹还是爱的麻醉?文章试图以女性视角通过对小说与电影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指出当代女性应该冲出男权话语中女性滞定形象的禁锢,建构真正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藩篱下的觉醒与失落——阿加莎克里斯蒂《致命遗产》女性意识微探
作者: 金羽炜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女性意识   阿加莎克里斯蒂   父权制文化   《致命遗产》  
描述: 20世纪,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女性文学逐渐展现了价值观的转型和女性意识的诞生。在此转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全球公认的"侦探小说第一夫人",可谓首当其冲。其1948年所著的侦探小说《致命遗产》构思独特,逻辑缜密,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突破了以往侦探小说的男性文本模式,多方位呈现出朴素的女性主义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深受所处时代男权话语的影响,又在不经意间于作品中体现着依然清晰的父权制文化标准的印迹。
英国女性文学的两座丰碑——《简·爱》与《呼啸山庄》比较研究之一
作者: 王桢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凯瑟琳   简.爱   希刺克厉夫   主体意识  
描述: 勃朗特姐妹二人都在英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简.爱》在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受到男权话语操控的痕迹;而《呼啸山庄》则在想象的荒原上颠覆了男权社会的一切秩序。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对城市女性生存困境的抒写
作者: 王少瑜   来源: 西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生存困境   自我拯救   商业社会   性别创伤  
描述: 女性的城市体验是 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个关注焦点。作家们在其作品中着重抒写了由商业社会的物化和男权话语的性别歧视所造成的城市女性的生存困境 ,以及她们在寻找自我拯救的策略时的迷失
霸王别姬与姬别霸王
作者: 孙鸿   来源: 安康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男权话语   女性意识   自审   改写  
描述: 从女性文学视野研究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 ,它的意义不仅是写作技巧层面上的 ,更是女性意识的文学表现 ,是对男权话语的改写。
霸王别姬与姬别霸王:谈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
作者: 孙鸿   来源: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男权话语   女性意识   自审   改写  
描述: 本文从女性文学视野分析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认为它的意义不仅是写作技巧层面上的 ,更是女性意识的文学表现 ,是对男权话语的改写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广告女性形象探析
作者: 王俊超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性政治暴力   性客体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  
描述: 广告构图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作为性客体的美女,还是极具“女性气质”的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包括广告在内的媒介和大众关于性别的话语,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包含政治意义的男性霸权文化,广告在性政治层面的暴力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广告的女性形象在隐性强化着两性不平等。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广告女性形象探析
作者: 傅守祥   来源: 思想战线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性政治暴力   性客体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  
描述: 广告构图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作为性客体的美女,还是极具"女性气质"的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包括广告在内的媒介和大众关于性别的话语,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包含政治意义的男性霸权文化,广告在性政治层面的暴力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广告的女性形象在隐性强化着两性不平等。
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之流变
作者: 吴艳芳   周传艺   来源: 青年记者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理性反思   男权话语   角色冲突   繁荣期   《渴望》   家庭责任   女性形象塑造   情感纠葛   发展期  
描述: 在我国,因社会语境的变迁,家庭伦理剧的更新换代也刻上了时代的烙印。1990年,《渴望》揭开了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的序幕,经过成型期、发展期、繁荣期的发展,家庭伦理剧正处于理性反思和回归个体对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成熟期。基于女性受众的定位,家庭伦理剧大多着眼于女性形象的
< 1 2 3 ... 5 6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