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文化寻访: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审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
作者: 王志耕   来源: 俄罗斯文艺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教精神   文化精神   基督教文化   《俄国文学与宗教》   人道主义   十九世纪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学   女性形象  
描述: 文化寻访: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审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王志耕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其复杂性而被视为一个解不透的谜。自现代主义者们把陀氏奉为鼻祖以来,陀氏更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焦点,研究著述已数十倍于陀氏的原作,令人大有雾失楼台之慨。与...
俄罗斯文学精神与中国新文学总体格局的形成——中俄文学关系的宏观考察
作者: 汪介之   来源: 国外文学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俄国作家   外国文学   中国新文学   民主主义   俄罗斯文学   知识分子   俄国文学   女性形象   现实主义文学  
描述: 在中国新文学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有着外国文学的多元的、复杂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无疑是文艺复兴以后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这一历史现象对于我们考察中外文学关系,认识中国新文学总体格局赖以形成的外部条件,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新文学在摄取外国文学时,将目光着重投向俄罗斯文学,并非偶然的现象。文艺心理学在论及审美心理时,有“审美习惯心理’与“审美探究心理”之说。从审美主体(读者)的角度而言,前者过强,即造成审美意识的守旧,排斥文学中的变革与突破;后者过盛,则造成追逐“新潮”,盲目赶时髦。在
叶赛宁:普希金诗歌传统的继承者
作者: 袁振武   来源: 俄罗斯文艺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叶赛宁诗歌   经典作家   十月革命   勃洛克   民间创作   十二月党人   诗歌传统   俄罗斯文学   女性形象   普希金  
描述: 1924年6月6日,莫斯科举行普希金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诗人叶赛宁第一个登上普希金纪念碑底座的台阶,站在献上的鲜花丛中,激情满怀地朗诵了著名诗篇《致普希金》。叶赛宁把普希金称为“俄罗斯的命运”,对他表示无限崇敬。最后,叶赛宁仿佛面向未来,朗诵了预...
从东正教文化视角看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观
作者: 刘锟   来源: 欧美文学论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念   布尔加科夫   托尔斯泰   永恒女性   基督教   上帝   俄罗斯东正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文学   女性形象  
描述: 女性观念可以说处于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它植根于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是东正教道德、伦理、哲学和神学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普遍的女性观在东正教哲学和神学思想中有广泛的论述,而在俄罗斯经典文学中则得到更为丰富、直观和生动的体现。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女性观念的体
从东正教文化视角看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观
作者: 刘锟   来源: 欧美文学论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念   托尔斯泰   永恒女性   基督教   上帝   俄罗斯东正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   民族文化心理   俄罗斯文学   女性形象  
描述: 女性观念可以说处于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它植根于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是东正教道德、伦理、哲学和神学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普遍的女性观在东正教哲学和神学思想中有广泛的论述,而在俄罗斯经典文学中则得到
试谈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玉莲   来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卡杰琳娜   上流社会   追求自由   达吉雅娜   十九世纪   丈夫   俄罗斯文学   奥涅金   女性形象   洛夫  
描述: 追求自由,是人们在人性被束缚以后的一种必然要求。在封建社会里,受束缚最严重的是广大女性,因而,她们的反抗也就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作为反映生活的文学,女性解放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千百年来,在浩瀚的世界文学作品中,出现了难以数计的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然而,却没有一个国度的文学,象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那样,一下子涌现出那样多,那么优秀的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从普希金笔下的达吉雅娜,屠格涅夫笔下的娜达丽亚、叶琳娜乃至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的薇拉,高尔基笔下的尼洛夫娜等等,她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人格魅力探源
作者: 金亚娜   来源: 俄罗斯文化评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流社会   女主人公   俄罗斯人   安娜·卡列尼娜   良心   卡列宁   爱情   俄罗斯文学   羞耻感   女性形象  
描述: 一些经典评论认为,托尔斯泰塑造《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小说的同名女主人公安娜这一形象的突出成就在于,他十分客观而又合乎分寸地写出了她的一切可爱、美好的方面,但在引起每个人的强烈同情的同时,又让每个人都知道她是有过错的。在这方面,有评论者说,托尔斯泰简直像最宽容的基督教修士。笔者以
梅列日科夫斯基面对屠格涅夫的两副面孔
作者: 王立业   来源: 中外文化与文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屠格涅夫   象征派   梅列日科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批评家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俄国文学   女性形象   象征主义者  
描述: 梅列日科夫斯基对屠格涅夫的评论几乎伴随着这位批评家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俄国象征派的始(19世纪90年代初)与终(1908年~1911年),其开始是以《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其新流派》(1893年)这一著作的问世为标志的。在这部文论中,梅列日科夫斯基将对屠格涅夫的研读置于19世纪60年代以来俄国文学及其批评的大背景之上。梅列日科夫斯基对这个时间段的屠格涅夫研究有着很大的偏差,存在着严重的
索洛维约夫的长诗《三次约会》中的永恒女性即索菲亚崇拜哲学
作者: 金亚娜   来源: 中外文化与文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俄罗斯人   女性崇拜   神秘主义   永恒女性   象征意义   哲学家   文化研究   俄罗斯文学   女性形象   索洛维约夫  
描述: 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文学创作方面而言,永恒女性崇拜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却是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课题。自18世纪末起,经19世纪直至20世纪初期,俄国的哲学家、神学家和作家、诗人及艺术家们对永恒女性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索菲亚学说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俄国文化、文学和艺术
《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国:谈普希金的名著的六种中文译本
作者: 戈宝权   来源: 中国翻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著   出版社   现实主义   翻译   诗体小说   译本   奥涅金   俄罗斯文学   俄国文学   普希金  
描述: 在19世纪前半叶的俄罗斯文学史上,在伟大诗人普希金一生不朽的诗歌创作中,《叶甫盖尼·奥涅金》占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他1823年5月在南俄的基什尼奥夫开始构思和在敖德萨继续写作时,他曾在当年11月4日写信告诉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维亚泽姆斯基:"目前我正在写的并不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是一部诗体小说。"就在这部他花了8年的时间才全部完成和使他享有盛名的现实主义的"诗体小说"中,他创造出了俄罗斯文学中最初的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奥涅金,同时还创造出了塔吉雅娜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有着一颗俄罗斯灵魂的女性"的形象。难怪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