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尾数》女性人物分析
作者: 赵晓晓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戴尔菲   女性人物   艾洛朵  
描述: 《尾数》中的四个女人,作为一种现实、以存在主义式的人物,引领饱受创作阻塞之苦的作家迈尔斯重获新生。在自我发现这一历程中,缪斯是催化剂,引起了作家性格的变形,并扮演了"女性原则"这一角色。其中,戴尔菲的主要职责是恢复作家的性功能,进而,治疗作家的失忆症,缪斯、艾洛朵的职责则是激发作家的文学想象,帮助作家创作小说。
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记载女性成为主体的过程
作者: 赵晓囡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达洛维夫人   主体性   《时时刻刻》   女性主义  
描述: 《时时刻刻》讲述了三个女人一天的故事,她们的命运因为《达洛维夫人》交织在一起。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三位女性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品读她们的觉醒以及女性主体性的不同反映,来探讨和反思女性主义发展的历程。
解读《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论
作者: 赵晓囡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非裔黑人   价值   棉被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通过对三个黑人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日用家当引发的冲突,诠释了黑人理应捍卫和传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美国黑人具有双重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身份,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应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
吉尔曼短篇小说《黄色墙纸》的功能文体分析
作者: 赵晓囡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态   功能文体   《黄色墙纸》   语气   主位  
描述: 系统功能文体学为我们提供了较完整、全面的文体分析框架,其核心是"功能"思想。本文以吉尔曼的代表作《黄色墙纸》一文为样本,对其主位结构特征、语气结构特征和情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来探索功能文体对于分析女性文学文本的应用价值。
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文学观
作者: 赵晓梅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文学观
元杂剧女性形象初探
作者: 赵晓红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情理想   元杂剧   审美情趣   女性形象  
描述: 该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研究,主要对女性形象系列进行分析,探讨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审美情趣和进步的爱情理想.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系列的梳理.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元杂剧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审美情趣.主要从女性形象社会地位的下层化,思想性格的平民化、语言的本色性及产生女性形象审美情趣的原因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论文的第三部分,分析元杂剧女性形象进步的爱情理想.主要从理想爱情的产生方式,理想配偶的标准,理想爱情的基本要求和理想爱情的追求过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女性意识:自觉与异化----王安忆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赵晓珊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镜像   象征秩序   王安忆   大众传媒   时尚形象   女性主义   文化工业  
描述: 女性意识:自觉与异化----王安忆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作者: 赵晓雨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伍尔夫   双性同体   女同性恋   女性主义  
描述: 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已在作品中对传统父权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大胆的批判,提倡用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创造一种全新的文明,最终使人类摆脱男女一元对立,走向两性融合。这一观点在《到灯塔去》和《达罗卫夫人》中得到充分体现。伍尔夫丰富而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最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女性主义者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通过三个章节来分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第一章着重介绍了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产生背景。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不仅
“70年代”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
作者: 赵晓丽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身体写作   “70年代”女性作家   消费主义   女性主义  
描述: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繁荣成为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卫慧、棉棉、九丹以及木子美等一批“70年代”女性作家极端“肉体化”写作的出现又使女性文学饱受非议和指责。 事实表明,“70年代”女性的极端“肉体化”的创作已经从单纯的文学现象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了各种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阵地。这是耐人寻味的过程。到底怎样看待“70年代”女性的创作呢?笔者认为,“70年代”女性对“身体欲望”的书写并没有偏离20世纪女性意识发展的“轨迹”,而是女性主义在现代女性文学中的一种极端表达。
从女权主义视角看美国黑人身份:评托尼·莫里森的新作《乐园》
作者: 赵晓玲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乐园》   身份   女权主义   美国黑人  
描述: 《乐园》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新力作,该小说的出版标志着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方面的又一里程碑。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一方面刻划了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剖析了整个美国黑人群体为保护种族血统和种族完整性所做的种种努力。 本文旨在探讨莫里森是如何从女权主义视角看待这些美国黑人身份问题并得出潜在结论的。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均生活在黑人男性的统治和种族主义的阴影之下,无一例外地经历过痛苦的历程。为了追求女性身体和心灵的自由与完整性,“女修道院”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