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修订及上海施行现状的思考
-
作者:
王伟琴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施行
法律法规
妇女权益
修订
-
描述:
《上海市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于2007年4月26日在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通过。《实施办法》施行一年多来,在法律实践中为推动解决妇女维权中存在的问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立法设置与现实需求的一些差距。 本文从阐述妇女权益保障法隶属于社会法范畴的认识开始,指出国家实现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别权利的保护,属社会保障权内容中的生存保障延伸权,是在解决最基本生存的基础上,国家保障国民劳动、受教育、参与社会的最低需求权的实现。对妇女
-
君临之侧,闺怨之外—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研究
-
作者:
王勋鸿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
台湾
现代主义
女性文学
性别意识
五四传统
-
描述:
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总是以“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三重边缘的符号,边缘或者消音于中国文学史的叙述和研究中。异己意识形态的台湾文学研究,在大陆以往的文学史著中几为空白,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纳入文学史的撰述成为共识并已付诸于实践,但遗憾的是,新的文学史中还是多以单章另列的方式将其放逐于大陆中心论述的边缘。而在台湾八十年代随着岛内本土化运动的兴起,强调台湾的本土意识,以“大陆文化回顾”为主流的五六十年代文学,也被忽视或摒弃。另一方面,五六
-
澳大利亚中国学—中国女性学研究
-
作者:
王春荣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学
中国女性学
澳大利亚
女性民族形象
-
描述:
长期以来,中国女性学在海外中国学中一向是少为人关注的研究领域。以往一个世纪以来,裹脚、纳妾、中国性文化和家族体系是中国女性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研究领域蜂拥而现,涉及女性民族形象、文学中的性别研究以及在历史、哲学和艺术中性别问题的表现。本文选择澳大利亚中国学中的中国女性学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介绍、讨论当今主要澳洲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成果、理论、研究方法和独特见解。第一章是概论,主要介绍澳洲中国学的概况背景并陈述本文选题缘由及过去中国女性学研究模式。第二章讨论中国女性学中“颠覆性模式”,
-
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性意识
-
作者:
王丽红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性意识
身体写作
女性言说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
描述:
在新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呈现出了许多种写作方式,而且作品的内容也更是丰富多彩。尤其是在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中更是有不少作品把身体写作作为主要的写作类别,而且把性意识作为其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女性文学的界定入手,阐释了对身体写作的多元理解,认为身体写作是对近年出现的一种特定文学形式或言说方式的概括,是女性表达自身价值与体验的一种特殊的他人不能替代的言说方式。女性性意识是一个不同于身体写作和性文学的概念,是更合适于概括当下女性文学作品中身体写作内容的一种说法,也是对当下这种言说内容的一种提升式诠释。文章通过
-
《再生缘》中女扮男装模式的渊源与拓展
-
作者:
王海荣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扮男装
性别困惑
渊源
局限
拓展
-
描述:
《再生缘》是清代乾隆时期一部杰出的弹词,前十七卷是杭州才女陈端生的呕心沥血之作,后三卷由另一女作家梁德绳续成。在这部精彩绝伦的弹词作品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女扮男装”的情节模式。本文试图剖析女扮男装模式的渊源与拓展,从而管中窥豹,从一个侧面来探寻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及思想蜕变的多彩光芒。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加以论述:首先,介绍《再生缘》的作家陈端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其次,理清女扮男装这个文学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对比中找出《再生缘》中女扮男装模式所借鉴并发展的源头;再次,着重解读《再生缘》中的女扮男装情节
-
人生歧路上的追寻
-
作者:
王艳红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特征
文学价值
女性境遇
创作基调
庐隐作品
-
描述:
闽籍作家庐隐是“五四”新文学拓荒时期的重要女作家,她擅长小说创作,也写诗歌、散文,而小说影响最大。作为20世纪“五四”时期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庐隐用她的创作实绩昭示了女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她与冰心、冯沅君、凌淑华、苏雪林等一同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推波助澜,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第一道亮丽风景。庐隐是一个感情极为热烈的女人,性格直爽。不幸的是,她一生中经历的坎坷太多了。这就决定了为什么在她的作品中,总是强烈地流露出她内心的悲哀与寂寞,这种调子,几乎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而这种基调,又是用一种自然
-
《嬉雪》和《荒山之恋》译本中女性意识研究
-
作者:
王雪梅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翻译研究
女性意识
朱虹
孔慧怡
-
描述:
翻译和性别隐喻的历史渊源由来己久。“女人”和“翻译”同属于话语的边缘地位。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作对译作具有等级上的权威,前者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后者是地位低下,低弱派生的女性。翻译和女性常常被相提并论。这既是对女性的轻蔑,也是对翻译的贬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界的“文化转向”使女性主义思潮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导致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翻译这个新课题。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女性主义译者揭示了长久以来翻译研究中对女性的歧视,强调了译文与
-
中国新生代女性电影主题研究
-
作者:
王卓珏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题阐述
研究范畴
主题研究
终极追求
女权主义
创作
新生代导演
电影主题
女性电影
双性对峙
主题分析
生存困境
影视批评
双性和谐
中国
主题诠释
新生代电影
理论
文本分析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从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中选取属于本文研究范畴的二十余部女性电影,从电影的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女性主义、女性文学、影视批评、叙事学等相关理论论述新生代女性电影的主题。对新生代女性电影主题的梳理将进一步完善新生代电影及中国女性电影的研究工作。 第一部分绪论,从新生代女性电影的界定及创作情况、国内外女性电影理论研究概况、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女性解放”,从历史重负下难以被解放的女性、被社会压抑的多舛命运、女性的生存困境三个主题分析新生代女性电影,其实是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控诉。第三部分“女权主义
-
同一种声音,不同的叙述形态——“中国女性文学史”批评
-
作者:
王春荣
来源:
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文学史观念的多元化和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标志着文学史批评话语的确立与发展。女性文学史著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跻身文学史史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进一步证明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变革及多元叙事的可能性,也证明了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细化和深化;它打破了男权中心话语霸权对文学史话语权力的垄断,敞开了人为的历史遮蔽,亮出了女性自己
-
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
-
作者:
王春荣
吴玉杰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
主体间性
性别诗学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文学研究
批评主体
理论资源
精神建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描述:
考察历经20多年实践的女性文学批评,总结女性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批评主体的精神建构、批评对象的审美选择,以及学科体系建设所依托的理论资源等诸多方面,可以窥见21世纪初女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形态。女性文学批评在反思、调整中努力克服偏激、对立情绪,试图超越单一、狭隘的性别立场和视角,开始走向理智、宽容的性别诗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