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丑陋”母亲:走出“母爱神圣”的神话
作者: 王嘉良   王媚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丑陋母爱   丰富内涵   女性文学意义   恶婆形象  
描述: 书写“恶魔”般母亲、审视丑陋母爱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另类现象。此类现象体现在许多女性作家特别是女性意识更为自觉的张爱玲的创作文本中,构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审视这一“反母爱”主题,可以发现其蕴有丰富的社会、人性、历史内涵和提升女性文学价值的文学史意义。
“丑陋”母亲:走出“母爱神圣”的神话——对中国现代文学一种“反母爱”主题的审视
作者: 王嘉良   王媚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丑陋母爱   丰富内涵   女性文学意义   恶婆形象  
描述: 书写“恶魔”般母亲、审视丑陋母爱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另类现象:此类现象体现在许多女性作家特别是女性意识更为自觉的张爱玲的创作文本中,构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审视这一“反母爱”主题,可以发现其蕴有丰富的社会、人性、历史内涵和提升女性文学价值的文学史意义。
性别社会学课程实践研究
作者: 王磊   王晶   来源: 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构想   困境   课程实践  
描述: 课程建设是一门学科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学科知识的积累、传承、传播不可或缺的路径与载体。环顾全球,女性学课程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大学课堂,而中国女性学的学科建设则是在90年代中期,借助世妇会在北京召开的东风,在中国大陆蓬勃展开。
从神圣的爱到世俗的性: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性爱观念的变迁
作者: 王萌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迁   女性文学   性爱观念  
描述: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自身的欲望一直被压抑和遮蔽。直到新文化运时期,女性被禁锢的生命欲望才逐渐释放出来,女性才开始了性爱意识的现代觉醒。在冯沅君、石评梅、丁玲、张爱玲、苏青等为代表的现代女作家笔下,性爱观念从颂扬禁欲的纯洁爱情逐渐发展为追求灵肉的和谐一致。这一发展变化始终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基于人的道德和尊严,以性的觉醒来丰富和完善自我生命。
“女性学”课程设置初探
作者: 王振杰   来源: 职业时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领域   课程设置   专家学者   女性发展   女性学   改革开放   20世纪80年代   学科建设  
描述: 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源于西方,形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基于社会改革开放和女性发展的需要,得以迅速发展。在短短的20年中,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女性学学科建设从无到有,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构成以及组织机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女性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目前在我国教学机构和学术领域尚属初创阶段,至今未能进入学术殿堂的主流,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等方面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
构建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代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专版前言
作者: 王吉鹏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基因   鲁迅   女性文学  
描述: 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鲁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探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中的鲁迅文化精神基因,尝试构建精神基因分析的新视角,其意义已不局限于女性文学研究,预期着一种方法论上的突破.
近代东北文化与满洲女作家群落
作者: 王劲松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满洲女作家   地域文化   近代东北文化   女性文学  
描述: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坛上涌现了一大批女作家,满洲女作家群代表了殖民地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群落。考察这一文化群体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在漫长的自然历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对东北新文学的影响,现代女学的兴起是东北女性接受现代新思想的外在条件等。这一文学现象,呈现出女性文学和近代东北区域文化的历史价值。
1990年代的女性个人化写作
作者: 王挺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文学   文学景观   题材范围   女性写作   文学的本质   个人化写作   女性文学   精神产品  
描述: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景观中,女性写作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杨匡汉在《多种途径和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将女性文学的潮流列为1990年代文学的十大景观之一。在他看来,1990年代女性写作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在于突破了狭隘的题材范围,在许多不同领域里都有所建树。①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写作范围的广度并不能决定文学的本质价值,精神高度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1990年代女性写作尽管填补了题材的某种空白,但并未真正达到女性主义对女性观照的高度。因此,当文学批评者一再以女性主义理论与术语
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夫和莱辛比较研究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外国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传统   记忆   母亲   莱辛  
描述: 许多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谈到了伍尔夫和莱辛这两位20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之间的相似,但很少从女性文学传统的角度谈论此话题。本文认为正是她们对缺失的女性文学传统母亲的追寻导致了她们的相似。她们在追忆传统和重构女性传统中的不同态度也导致了她们艺术形式的迥异和人生命运的完全不同。
伪满洲国校园文化背景中的女性新文学及其存在语境
作者: 王劲松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文学   “新女性”观   日本“妇德”   贤妻良母主义  
描述: 本文通过伪满洲国时期女子校园刊物《萃文季刊》和官方综合性期刊《新满洲》的女学生新文学现象,阐释日本文化殖民对殖民地青年女性渗透和毒害的演进。五四新文化运动生发的追求平等、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观,在殖民主义奴化教育下异化为国家民族性质的贤妻良母主义。贤妻良母主义是战时体制下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的日本妇德在伪满洲国的移植。摇篮期的殖民地女性文学在五四新思想的自由理念和殖民地国民精神等历史酵素的作用下,承载了沉重而复杂的精神向度,使满洲青年女性的精神趋向由五四新文化影响的个体本位转向了殖民地家国本位的历史变异。考
< 1 2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