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 】搜索到相关结果 112 条
论许地山作品的悖论色彩
作者:
王珊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神性博爱/世间情爱
圣女/贞女
许地山作品
顺势而为/顽强抗争
怀疑否定/乐观进取
悖论色彩
描述:
许地山被学界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特点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表现出浓郁的宗教氛围和异域色彩,同时体现了作家对人间现世的终极关怀。本文选取与以往研究不同的视角,对许地山作品的独特性加以阐释,即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试图发现许地山作品中的悖论因素,从而开创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关于许地山作品的悖论色彩,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首先,存在主义思想下对生命的悖论色彩。存在主义与许地山思想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存在怀疑、否定的态度;而在另外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坚忍顽强的现实精神。其次,道
晚清小说中“新女性”的想象和建构:以曾朴《孽海花》为例
作者:
王芳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想象
《孽海花》
“新女性”
《女子世界》
文人心态
描述:
曾朴的《孽海花》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展现了晚清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同时书中所描绘的几位重要的女性角色在晚清小说中也颇为鲜明、独特。傅彩云、夏雅丽等女性形象代表了晚清时期正在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女性”,夏雅丽是晚清文人所想象的爱国“新女性”的代表,而傅彩云形象的塑造则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提供了晚清文人想象“新女性”的另一种可能。而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体现出曾朴这一代知识分子对“新女性”的想象和建构的过程。本文旨在以曾朴的《孽海花》为例,剖析和解读晚清“新女性”在文学世界里的独特形象;通过
从《细雪》中的妙子看谷崎润一郎的女性观
作者:
王烨
来源:
同济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观
《细雪》
谷崎润一郎
日本小说
描述:
《细雪》是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不仅是其个人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之作广受好评,也是整个昭和文坛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作品以莳冈家四姐妹的生活为主题,塑造了雪子、妙子、幸子等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莳冈家最小的女儿妙子积极自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经济独立,在爱情上妙子也不墨守成规,敢于抛弃门第观点,可见她有着鲜明的自我意识,是当时日本社会新兴的觉醒的、自立的新时代女性形象。但是妙子在作品后半段遭遇重重磨难,最终自立行为遭到挫败,在笔者看来,这其中的原因与谷崎润一郎对新时代的、觉醒女性不赞成的看法
《春琴抄》中盲目的动力装置:以春琴形象为中心
作者:
王拓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春琴形象
盲目
《春琴抄》
动力装置
谷崎润一郎
描述:
谷崎润一郎是耽美派的代表作家,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谷崎终身致力于描写女性的官能美,并描写拜倒在女性石榴裙下的男性的物语。谷崎作品中描写了众多的妖艳丰满的女性形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至今仍深深印在人们心中。谷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刺青》中的主人公那样的恶魔形女性,另一种是《细雪》中的雪子那样的女神形女性。1923年以移居关西为契机,谷崎润一郎实现了“古典回归”。《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移居关西后的代表作。从文学题材和写作手法来看,《春琴抄》是古典文体的物语文学。可是,《春琴抄》的女主人公
内米洛夫斯基小说中的女性身份研究
作者:
王晶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犹太人
内米洛夫斯基
身份
女儿
母亲
困境
描述:
从17世纪至今,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战争导致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使得身份问题一度成为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讨论话题,尤其是用来考察移民、亚文化成员、边缘群体以及在全球化中发生急剧社会转型的民族的身份认同等。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是出生在俄国生长在法国的犹太女作家,她以俄国十月革命、一战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形色各异的女性形象。论文从作家的特殊的身份入手,结合犹太民族的历史及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探究这些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论文分七部分对内米洛夫斯基的身份及其作品中的女性身份进行解读,
韩国神话之女神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作者:
王秀媛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国神话
女神
形象
文化内涵
描述:
神话是一个民族在原始阶段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神的行为反应民族思想,生活规范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是神的故事,也是其民族创造的原始故事,更是其民族的普遍历史。在韩国大多数神都是男性,仅有一小部分为女神,且对女神的研究并不很多。起初,女神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但随着经济史的发展,女神的地位不断下降,最后变得世俗化与喜剧化。所以在韩国,女性的形象大多被歪曲的定位为“受难与忍苦”的象征。本论文以韩国神话中的女神为对象,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神话批评方法和结构主义、文化学相互结合的方式,分析女神话素,研究其形象及文化
近代英国杰出女性汉娜·莫尔研究(1745-1833)
作者:
王裴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娜·莫尔
近代英国
杰出女性
描述:
18世纪的不列颠正沉浸在启蒙运动余韵之中,又迎来了影响人类历史的工业革命,这个大洋之边的海岛国上正上演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动,其中不乏一批杰出人士,其中有许多女性精英。在18世纪的英国展示了她们独特而颇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内容,让世人认识到了女性不一样的价值,也让英国女性成为了世界女性学习的榜样。本文以英国著名女性学者汉娜·莫尔为研究对象,将其传奇而富有无穷价值的事迹从尘封的历史档案中重新拿出,让世人认识这位女士,并以此重新审视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英国女性的形象,并以当时人的角度重新诠释一些重要历史事
毕飞宇笔下的母性书写
作者:
王俞萱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社会
人物
母性
书写
母性书写
描述:
如果有一个作家对你说:“我不是男权主义者,我只是强调,男人和女人其实都脆弱,都有权渴望理解。”①这是个很好的开头,对于男人或者女人都是。这样的故事一旦开始,就万劫不复。玉米、惠嫂、蚕婆婆,这些都是他的女人,都是他的母亲。此时的毕飞宇就像一个五岁的孩子,对一个五岁的孩子、一个物质时代的孤独者来说,母性(未必是母亲)是他的天使,作为这些具有母性形象的创作主体,毕飞宇这一走,便在母性的路上一直走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不论是在道德情感还是艺术情感中毕飞宇都若有似无地在塑造着他心目中具有母性特征的女人。不论是早期的代
论《凤双飞》
作者:
王艳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手法
凤双飞
人物形象
描述:
弹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韵文体的叙事文学,我国的弹词创作在清代蔚然成风,出现了诸多的弹词著作。这些作品都具有很多共同点。从创作者来说,以女性为主,她们用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笔下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从文章篇幅来说,这些作品动辄上百万字,花费了作者多年的甚至是半生的心血;从文章内容来说,主人公大多为女性,这些女性都有建立一番功名事业的愿望和才华,并常以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出现。但这些优秀的弹词作品在我国研究甚少,不能与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相比。因此对弹词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清代
小说翻译中的译者行为倾向:以Before I Die翻译实践为例
作者:
王旦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译内行为
译者行为
译外行为
翻译行为
描述:
梅塞·罗多雷达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西班牙小说家。她的短篇小说在学术界获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在美国和西班牙地区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梅塞·罗多雷达刻画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给予了笔下女主人公同情,并重点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Before I Die是梅塞·罗多雷达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选自TheSelected Stories of Merce Rodoreda,由美国翻译家玛莎·坦南特翻译成英文,笔者以英文译本为底本着手进行翻译。广义上的“译者行为”包括译者的语言性翻译行为和语
<
1
2
3
4
5
...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