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娲神话原型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
作者: 王玉朋   来源: 德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娲神话原型   女性文学   置换和变形  
描述: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女高师校园文学活动与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
作者: 王翠艳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女高师校园文学活动与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
求异求真 唯新唯实──全国“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作者: 王彦霞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北京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女性学   中国   高校   教材建设   课程   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  
描述: 求异求真 唯新唯实──全国“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从《卫风·氓》中管窥周代女性地位
作者: 王秋凤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代社会   礼法   爱情   经济体制  
描述: 《诗经》向人们展示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其中对女性生活的描写使之成为研究女性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恋爱、成婚、婚后与被休的整个过程,试看对周代女性地位。
从《卫风·氓》中管窥周代女性地位
作者: 王秋凤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代社会   礼法   爱情   经济体制  
描述: 《诗经》向人们展示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其中对女性生活的描写使之成为研究女性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恋爱、成婚、婚后与被休的整个过程,试看对周代女性地位.
从《卫风·氓》中管窥周代女性地位
作者: 王秋凤   来源: 北方文学(中)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代社会   礼法   爱情   经济体制  
描述: 《诗经》向人们展示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其中对女性生活的描写使之成为研究女性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恋爱、成婚、婚后与被休的整个过程,试看对周代女性地位。
僭越的性爱模式建构:从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同性恋题材小说谈起
作者: 王艳芳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现代女作家   性爱模式建构   同性恋题材  
描述: 同性恋书写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性爱模式建构中属于异性恋与恋母之间的间性性爱模式。这时期异性爱与母爱的冲突充分说明女性写作中的自我认同由恋母情结转向异性恋的艰难,同时也证明了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孱弱,女性写作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文化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再一次证明中国女性写作较为初级的状态。故此间性性爱模式既是僭越的,又是折衷的。
留美女性的尴尬处境——谈陈若曦《纸婚》
作者: 王佳欢   来源: 安阳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纸婚》   留美女性   人生处境   陈若曦  
描述: 陈若曦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她的作品从时间和内容上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间段她书写了不同的文学题材,目光从台湾到大陆再到国外,但始终不离"政治"和"女性"的文学话语。1979年,移居美国的她把创作视野从中国转向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女性,长篇小说《纸婚》即代表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色。从分析留美女性处境的视角剖析小说情节,大致可以窥见20世纪末中国女性在外留学生活的尴尬命运。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性别书写
作者: 王新梅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丁玲   冰心   女性书写   性别意识  
描述: 冰心、丁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们的女性立场与关照视角各有特点,流动于其文本创作和个人生活中,表现出了复杂的性别意识.本文对三个作家的女性书写进行分析,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女性文学的书写意义.
也是女性文学,也有鲜明特色——“十七年”女性文学论
作者: 王春容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十七年   英雄形象   新中国   冰心   人生追求   女性文学研究   三十年代   儿童文学   战士  
描述: 1 在女性文学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十七年”似乎没有女性文学,至少从主体意识到创作实际都未能显示出鲜明的女性文学特征,作为女性文学创作队伍的女作家群也没有形成……。的确,“十七年”没有象“五四”以后和新时期那样形成女性文学的高潮。但
< 1 2 3 ... 68 69 70 ... 104 105 10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