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十七年】搜索到相关结果 28 条
-
“十七年”戏曲电影女性形象探析
-
作者:
赵晓红
汪博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戏曲电影
女性形象
-
描述:
受到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十七年成为中国戏曲电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女性形象的建构是十七年戏曲电影的叙述主体、话语环境、社会表意机制相互交织和推动的结果,十七年戏曲电影中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期意识生产的组成部分。其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类:勇敢追求爱情者;巾帼不让须眉者;不屈抗争者;新中国建设者。展现出女性独立自主与个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性别平等意识的萌发,女性叛逆性格与反抗精神的凸显。
-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
作者:
袁江名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女性形象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
描述:
新中国建国之后到文革之前,被称为电影发展历史中特殊的"十七年"。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景观,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其中,女性形象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重要叙事,她们是革命者、建设者,民族问题的调停者,共同参与共和国历史合法性的书写。
-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娱乐效果与意识形态策略
-
作者:
刘帆
李骥
来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娱乐效果
意识形态策略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
描述: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
银幕表象:形与色的政治表述:从身体的角度再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正面女性形象
-
作者:
李琳
肖宝凤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电影
女性身体
-
描述:
十七年电影中正面女性人物之身体的形色呈现成为权威政治的表述:其美丽面孔在镜语机制的作用下具备了政治移情功能,借用凝视快感创造了隐形的意识形态;其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朴素衣饰既为观众提供了视觉愉悦,更为现实女性提供了政治衣饰美学的范本。
-
权力话语之下的女性出路*——论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叙事模式
-
作者:
王昭晖
来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模式
女性叙事
-
描述:
十七年小说中塑造七年小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的女性叙事也呈现出一定的模式特征,本文试从十七年主要的小说中概括出女性叙事的模式:翻身模式、成长模式和战天斗地模式,探究出十七年小说中女性叙事的规律特征,以此来窥测女性的出路及解放。
-
有限而光彩的非主流:试论十七年短篇小说中的两类人物形象
-
作者:
朱丹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知识分子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
描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作为长篇史诗性作品丛林夹缝中长成的一种小说样态,历来关注度不高。事实上,它的出现是对史诗性宏大叙事主流的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冲击。本文着眼于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中所集中塑造的两类人物形象——女性形象与知识分子形象,以细致的文本分析为依托,找寻本时期小说创作的闪光点。
-
从叙事策略看“十七年”时期的女性文学
-
作者:
叶云佳
来源:
经营管理者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叙事
女性文学
视角
-
描述:
从叙事的角度实践考察"十七年"时期女作家的创作,可以发现其不同于男性作家文本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体验,女性立足于自身的性别身份,在竭力融入十七年主流意识的宏大叙事中仍不自觉的流露出女性的审美体验和生命经验。
-
潜隐在政治下的女性意识-浅论“十七年”女性文学
-
作者:
罗丛梅
来源:
现代语文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政治
女性文学
-
描述: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冀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
“十七年”时期的女性世界的书写
-
作者:
贾翠花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社会角色
女性文学
-
描述:
1949-1966年的"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书写回避了女性意识,女性处于中性甚至"无性"状态,失掉了作为女性文学存在的依据与特征。
-
论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准女性”特色
-
作者:
陈千里
来源: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准女性”特色
女性文学
-
描述:
“十七年”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本文在简析其历史传承脉络的基础上 ,挖掘女性意识失落表层下的“准女性”特征 ,着重探讨其在多重主题中的潜在状态 ,辨析“准女性”主题对女性心理、命运、社会地位的关心、思考以及现实社会效应 ,并对“准女性”特质在十七年女性创作的语言风格、叙事视角、取材角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