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彼得·艾迪科勒,王晓,刘晓涛】搜索到相关结果 155 条
-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潘金莲形象
-
作者:
王晓文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潘金莲形象
重塑
20世纪中国文学
-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潘金莲形象及其相关的故事情节从问世起,就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水浒传》之后,有兰陵笑笑生的市井小说《金瓶梅》,还有像沈璟创作的传奇《义侠记》这样的“水浒戏”相继问世。在古典文学中,潘金莲都是以一个淫邪的坏女人的形象出现的,这个形象集淫荡、美丽、恶毒等种种特征于一身,被视为印证着“女人祸水论”的典型,潘金莲就是以这样一种“美而坏”的形象被定格于历史的尘埃中。直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欧阳予倩先生创作的话剧《潘金莲》中,她才褪掉了身上那层妖冶淫邪的色彩,摇身变成了一个敢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
-
中国当代家庭伦理剧的女性主义研究
-
作者:
王晓磊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性别文化
刻板印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以女性主义及其重要理论性别文化作为理论基点,通过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最能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及家庭变化的电视题材——家庭伦理剧,以及其构建出的性别文化对当代家庭尤其是女性的影响。分析了当代家庭伦理剧,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及不断发展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的影响化如何来传播女性的声音、塑造女性的形象。首先,本文先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的起源及发展,以及将这种文化与电视艺术完美结合的电视题材——肥皂剧,以此作为引入点,分析最能反映女性社会及家庭地位变化的电视题材——家庭伦理剧,并对
-
巴金与路翎的家族小说比较:以《激流三部曲》与《财主底儿女们》为个案
-
作者:
王晓乐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小说
心路历程
艺术风格
知识分子
人物形象
-
描述:
家族小说的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永不衰竭的创作主题,也是中国文学中的精华。巴金和路翎,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家族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分别代表了他们家族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以《激流三部曲》和《财主底儿女们》为个案,分析巴金和路翎笔下家族小说的异同。本文分五部分来论述来论述,主要包括:引言、正文(三章)和结语。第一章是引言部分,这一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家族小说的缘起,第二节论述巴金与路翎家族小说的研究现状,第三节论述巴金与路翎家族小说比较研究的意义。从第二
-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角度
-
作者:
王晓波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角度
张爱玲小说
叙事
女性主义
-
描述: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种“女性经验”的阐释——她自己的经验或他人的经验——这种经验被放入一种与文本的生动而具创造性的关系之中。张爱玲将文本想象为女性生活的历史场域,她是从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叙事角度来进行小说创作的,从而使得她的书写富于“女性经验”的隐喻力量,是以女性的敏锐观察、思考及写作去破除父权体制作为文化轴心的一种努力。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女性,她通过女性主义的叙事创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女性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儿形象、妻子形象和母亲形象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女性的边缘性文化困境——躯体被
-
解析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女性意识
-
作者:
王晓奇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托妮·莫里森
身份转化
黑人
-
描述:
在美国,虽然白人主流文学占主导地位,但黑人文学也是美国文学及美国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美国和世界文坛都取得了骄人的 成绩,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黑人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崭新的能量中心”。黑人男性作 家主要关注的是停留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种族问题,对黑人遭受的歧视和压迫发出抗议 之声,而新一代的黑人女性作家则描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独特经验,拓宽了文学的创作主题。 在众星璀璨的黑人女性作家中,托妮·莫里森当属其中的佼佼者,更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
-
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王晓薇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赫索格》
外国文学
女权主义
-
描述:
本文对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女性主义进行了研究,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分析了《赫索格》中的六位女性人物。文章认为,赫索格的母亲,黛西,菲比,园子四位女性,或者被剥夺了争取经济独立的权利,或者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自由,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男权社会的弱者和牺牲品。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玛德琳和雷蒙娜。作为新女性的代表,她们执著的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具有战斗性的玛德琳渴望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成熟独立的雷蒙娜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展现了完美的女性形象。
-
政治规约下的“日常生活”呈现:从女性人物角度解读“十七年”短篇小说
-
作者:
王晓庆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十七年”短篇小说
女性人物
-
描述:
“日常生活”与个体人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自1980年代以来,有关它的文学叙事及相关文学研究方兴未艾。而在此前由于“日常生活”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拒斥,在“十七年”文学的叙述中处于离散的状态。短篇小说因其能够快捷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日常生活”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了呈现。文学文本“日常生活”的呈现都有女性人物参与其中,在“十七年”短篇小说中亦然。以“女性人物”观照“十七年”短篇小说可以发现,在时代政治的强大规约之下,不论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公共空间,还是个人的日常活动中,“日常生活”的表征趋向于“崇高”、“纯
-
莫迪里阿尼与林风眠绘画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
作者:
王晓青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莫迪里阿尼
比较研究
女性形象
林风眠
-
描述:
在东西方绘画中,女性题材的绘画不计其数。艺术家们以女性为题材创造了风格迥异、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创造不仅与艺术家生活的时代和艺术历程密切相联,也承载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艺术追求。纵观20世纪的画坛,作为东西方的绘画大师莫迪里阿尼和林风眠各自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女性绘画形象。两位艺术大师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不同,他们的画种也不同,但他们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似乎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这些女性形象造型独特,都存在着一定的变形和夸张;女性人物面部奇特的五官组合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女性人物
-
从象征主义角度解读《小城畸人》
-
作者:
王晓静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城畸人》
安德森
孤独
交流
象征主义
-
描述: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小说不仅吸引了很多评论家和学者,还对随后几个世纪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美国著名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弗朗科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安德森所有的作品中,《小城畸人》是他最成功的的作品。自小说出版以来学者们已经从多个角度去阐释该小说,但对其象征主义的解读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论文拟从象征主义角度对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进行解读。通过对小说场景,人物和物品的象征主义解读,论文探讨了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
多丽丝莱辛的追寻
-
作者:
王晓君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正义
幸福
追寻
-
描述:
多丽丝·莱辛作为英国战后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生命中充满了对公平、正义、幸福、写作的追寻。如同笔下的众多女性人物一般,莱辛是一位集众多角色于一体的知识女性:活跃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穿梭于各类左翼作家团体,参加品目繁杂的集会……我们试图对社会活动中、个人幸福道路上、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莱辛进行评析。在对其人生轨迹分类概括的同时,希望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追寻”的本质及影响。 通过研读国内外莱辛研究专著,及对国内研究所处阶段的分析、判断,认识到莱辛研究中存在的偏差与不足。在通读莱辛回忆录、作品的基础上,一位敢于面
<
1
2
3
...
11
12
13
...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