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战火中女性的新觉醒——论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
作者: 王晓琴   来源: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言说形式   性别意识   中国女性   写作形态  
描述: 20世纪40年代的连绵战火,唤起中国女性的大崛起,使女性文学创作风貌焕然一新:女性性别意识更加深化,强化了"对于自身透彻的觉悟",对女性本体的历史命运和心灵历程的反思达到新的高度;女性写作形态更加多样化,女性文学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女性言说形式更加民族化通俗化,既借鉴西方现代技巧,又汲取中国传统特别是民间文艺的营养,真正走进中国民众特别是妇女心中。
越南汉文小说女作家阮氏点和她的《传奇新谱》
作者: 王晓平   来源: 国外文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阮氏   女作家   越南汉文小说   《剪灯新话》   才子佳人小说   列女传   女性文学   中国小说   二十八宿  
描述: 越南汉文小说女作家阮氏点和她的《传奇新谱》王晓平从《诗经》以来,直到近人单士厘编的《清闺秀艺文略》,载入文集,有案可稽的女诗人数量可观。蔡琰、谢道韫、徐惠、李治、上官婉儿、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沈宜修等,都留下足以使后人覃思叹息的诗篇。清代的...
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王晓梅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学学科   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  
描述: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开始引进女性主义理论并进入了实践层面的探索.回顾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女性学课程开设、性别与教育以及学校课程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分析上.展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教师的性别意识研究将是其今后研究的热点问题.
反叛女性与权力话语——从《简·爱》到《苏拉》看权力话语
作者: 王晓玲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权力话语   反叛   简·爱   苏拉  
描述: 运用福科的权力话语理论 ,比较分析了两部不同时期的女性文学代表作 :《简·爱》和《苏拉》。女性努力挣脱权力话语的束缚而实现自我是它们的共同主题 ,但在反映女主人公的反叛和抗争上 ,两部作品各自又展现了不同的特点
被建构的美丽——女性主义视角下明至民国瓷器上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王晓凡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视角   价值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瓷器  
描述: 陶瓷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陶瓷研究在近几年来呈速热状态,涉及陶瓷的各个方面,纹饰研究也是其中之一。人物纹饰作为陶瓷纹饰重要的内容,显然也常常被人提及。瓷器上的女性形象,或婀娜多姿,或恬静端庄,或优雅大方,具有审美价值。 女性形象是一个社会侧面的展示,展示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的变迁。透过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个社会的发展变迁。在陶瓷上的女性形象中,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启发。 在当代,女性形象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话题,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读,女性形象在性别主义视角中会出现什么样的设定,都是有一定
莫言长篇小说主题学研究
作者: 王晓燕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题学   意图   莫言   人物   主题   长篇小说   意象  
描述: 莫言自80年代登上文坛,其小说不管在文体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对中国的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莫言始终在用一种奇异而新鲜的艺术感觉来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本文在主题学宏观视野的关照下,分析莫言长篇小说的几大主要主题、人物、意象及其意图的指向。本文主要对莫言的十一部长篇小说所涉及的主题类型、主题人物、文本意象、意图指向做主题学的研究,力求对莫言的长篇小说做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莫言长篇小说的主题类型。莫言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主题有
开启现实与虚构的想象之门——刘庆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王晓晨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开启现实与虚构的想象之门——刘庆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晓玲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十七年   革命历史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近几年来,军事题材的影片、电视剧陡然增加起来,革命历史小说的改编也融入了这一浪潮之中。除去一些外部的机缘外,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些改编的可能性与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分不开的。革命历史小说并未因时间的逝去而失去它的当代意义。本文选取女性形象这一切入点来分析“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体分为四部分,以现代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基点,重点分析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两性关系中作为个体的女性,在革命战争中归入集体的女性以及其中的特殊类别——知识女性的分析,来展现这一时期女性形
1980年代以来华语电影中的旗袍文化研究
作者: 王晓涵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旗袍   怀旧情怀   女性形象   符号  
描述: 1980年代以后的华语电影,最为视觉化的表现便是女性服饰的变化,旗袍代表了一种阶层的变化,女性主体身份的变化和女性话语权的转变,进而传达出女性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觉悟。纵观当下华语电影研究,国内主要的电影研究渐渐忽视了服饰的表意作用和隐性符号内涵,其理论作品在研究服饰时仅仅是评价服饰是否符合电影中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制造成本或款式的变化。不同于好莱坞电影机制,华语电影在注重娱乐化的同时更应该知道学习西方的电影分工机制,重视道具、化妆、服装与饰物的细节化处理,做到商业片定格在每一帧画面都无懈可击的视觉呈现。国外
《我的安东尼亚》与《啊,拓荒者!》的双性同体解读
作者: 王晓燕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气质   双性同体   男性气质   薇拉·凯瑟  
描述: 薇拉·凯瑟以描写西部边疆、歌颂拓荒者精神而闻名于世。她被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最富盛名的乡土小说家。《我的安东尼亚》和《啊,拓荒者!》是其拓荒者小说的代表作,都描写了女主人公在荒芜的土地上获得成功,实现自我的过程。自出版以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讨论,然而,很少有人从双性同体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和安东尼亚,深入挖掘女拓荒者的双重性情特征。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述这两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论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
< 1 2 3 ... 10 11 12 ...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