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王尔德喜剧中的失足女性
-
作者:
吴学平
夏腊初
来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喜剧
王尔德
家庭
女性
-
描述:
在喜剧创作中,王尔德刻画了欧林纳太太、阿布兹诺太太等失足女性的形象,通过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王尔德既迎合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义务与责任和家庭对女性的重要性,又质疑了当时对男女不同的双重道德标准,并以十分含蓄的方式重申了女性的最佳归宿———家庭。
-
难得潇洒的“游戏”
-
作者:
刘伏初
来源:
青年文学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作者
池莉
人物性格
游戏
中篇小说
女性形象
年龄层次
小人物
性格发展
-
描述:
严格说来,眉红不是玩“交换”游戏的高手,玩起来就有些捉襟见肘。与那个老谋深算的王先生一比,眉红就显出她那个年龄层次的稚嫩来。北京之行中,眉红似乎一下子长大了不少,在处处受到掣肘后,就成熟起来,主动玩起了这“游戏”,玩得圆熟老到,其功底不在王先生之下了。循着眉红这一主人公性格发展的轨迹,细看作者为我们切下的生活剖面,我认为,池莉的中篇小说《紫陌红尘》(载《青年文学》1993年第9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人生与社会的嚼味。作者笔下的眉红是一个对领导言必听计必从的小人物,或多或少有些逆来顺受的性格因子,是一个有些
-
从女神到神女:《扶桑》英译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变化
-
作者:
张初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译
操纵理论
《扶桑》
严歌苓
-
描述:
严歌苓的小说 《扶桑》 由美国白人译者 史凯姗( 史凯姗( Cathy Silbe)翻译, 其英译 本 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 于 2001 年由美国商业出版社东方亥伯龙 (Hyperion East )出版,并于同年入围“洛杉矶时报 2001 年十大畅销书”之列,在美国相当畅销。通过对比严歌苓的原作和英译本,本人发现译本中存在大量删改现象 ,并最终对扶桑的女性形象塑造产生了影响 。本文以《扶桑》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勒菲弗尔所提出的赞助人
-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解构主义解读
-
作者:
初立娇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解构主义理论
重构
男性话语权
-
描述:
约翰·福尔斯是二十世纪英国重要的小说家,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他不仅代表着英国文学的转折点,更象征着西方文学批评的过渡。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出版以来就因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成就,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小说从20世纪的高度来反观19世纪维多利亚的英国社会,其艺术精髓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彻底颠覆,更凸显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作为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其解构主义特征极其明显。本文拟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以小说文本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和萨拉的主体性对男性话语权的解构为切
-
20世纪20-40年代改良旗袍与上海社会
-
作者:
初艳萍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改良旗袍
消费文化
近代上海
符号
-
描述:
改良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上海社会的女装样式,至20世纪40年代末渐渐淡出当时妇女的日常穿着。改良旗袍成为近代上海妇女社会地位及时尚变化的历史记忆。清末,经过长期的统治与漫长的社会变迁,满族妇女的旗袍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代表上层高贵与典雅的服饰,这种符号化的服饰语言的形成是近代旗袍复兴中不容忽视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近代上海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为改良旗袍在上海复兴提供了条件。改良旗袍不仅是当时上海妇女的名片,也是上海风情流行的媒体。改良旗袍的出现迎合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妇女身份的重塑。20世纪2
-
从德莱塞小说的女性形象看作者的自然主义观
-
作者:
薛初晴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西奥多·德莱塞在美国文学中占有独特地位。他首开先河,真实而有力地描写了进入垄断阶段的美国,形象展现了这个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弱肉强食的现象,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描绘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人们尤其是妇女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剧。 在首先发表的两部重要小说《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德莱塞运用独特手法,成功塑造了两位出身贫民的妇女形象,并通过她们展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观点。他深受决定论的影响,认为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美国社会,人们容易受环境制约,是环境的奴隶,而妇女尤甚。她们常常在各种不可测、无法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