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身体·抗争--对于徐童纪录片中底层女性形象的解读
作者: 卢垚  召开年:2011 会议名称 :安徽省第三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本文以徐童纪录片《麦收》《算命》为例,通过对性工作者"红苗""唐小雁"(化名)的言说、行为的忠实记录,分析女性通过身体挑战社会文化对其规定的性角色。并探究"性能否成为底层妇女言说的武器?""底层女性的身体是驯服的吗?""纪录片是否实现了贱民发言的可能?"等问题。尤其彰显了今天纪录片对于呈现底层女性及其所在的弱势群体积极的表达作用与社会意义。
解读“女强人”
作者: 暂无 召开年:2012 会议名称 :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女强人"通常是对事业有成的女性群体的称谓,这个称谓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本位立场上由男性话语赋予和建构的,在肯定和称赞女性作为的同时,加载了更多的负面象征意义,带有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男权话语下的"女强人",挑战了传统女性形象,打破了男权统治下赋予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被归为既非男性,又非传统女性的一类,使"女强人"群体在社会交往互动中面临或遭遇诸多尴尬处境,而导致这些处境的根本原因
觉醒与共谋:谈电视剧《橘子红了》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孙萌  召开年:2002 会议名称 :“2002中国传播论坛——中国电视剧传播”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男权中心文化是以牺牲女性权利和人格为代价的,男尊女卑成为一种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女为男用是封建伦理道德支配下女人的本质。她们无主体、无自我、无尊严、无话语权,这种强权重压注定了奴隶性和被动性是女人的一体两面。五四运动是社会转型、文化意识形态断裂与重
要讲出丁玲“故事”的新意
作者: 蒋晓丽  召开年: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上世纪20年代,她写下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莎菲"这一特立独行的"新女性"形象,喊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新声;上世纪30年代,她写了《水》等作品,为左翼文学提供了新的艺术篇章;上世纪40年代前期,她在延安写下了《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展现了革命文学别样的艺术特质;上世纪40年代
西方形象在近代文人诗词中的策略性应用——以高旭为例
作者: 杨理沛  召开年:2012 会议名称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and Global Business Management(ISSGBM 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高旭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演变紧密相连,他在诗词中择取与言说的西方形象,并不是源于欧美的直接经验,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化的西方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西方政治形象、志士仁人及开拓者形象、理想化的新女性形象、秀美的自然风物与淳朴的风俗民情、瑰丽雄奇的富士山等。他突破古典诗词的局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智慧地利用中日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曲折地表达了晚清知识分子在中日关系逆转中反观自我的苦闷与焦虑
西子的经典形象与祓禊之俗及魏晋隋唐的女性观
作者: 刘航  召开年:2010 会议名称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正所谓"食色性也",文学作为人的思想感情的诉求,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异性。由于创作主体绝大多数是男性,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出现的频率更高。至于如何描绘,则受制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并常常从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中汲取灵感。西施的经典形象——"浣纱女"和"采莲人"形成于魏晋隋唐之际,并出现不少其香魂与人间男子欢爱的传说,就是一个显例。
被掩盖的人文之光:上海早期流行歌曲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嬗变(1927-1949年)
作者: 李琼  召开年:2012 会议名称 :都市文化研究(第7辑)——城市科学与城市学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当下对早期上海流行音乐的过度想象与简单化、误解源自缺乏对早期流行音乐历史的深入认识,没有理解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现实背景与人文关怀,从而把早期流行音乐不加区分地理解为靡靡之音。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早期流行音乐中的"小妹妹——新女性——弹性女郎"形象的演进,探索其深层的人文追求与现实关怀,并探明其演进的历史原因。
被建构的女性:晚清至“五四”时期民族主义话语中的性别表述及其社会文化意蕴
作者: 张素玲  召开年:2006 会议名称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本文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蕴涵。
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
作者: 向荣  召开年:2011 会议名称 :“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一成都作家李劼人是新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的大河小说、特别是《死水微澜》无疑是新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从文学史的视角来看,李劼人的小说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他在30年代完成的三部小说中的诸多女性形象,特别是《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和《大波》中的黄太太,不但是新文学史上堪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老
行走的风景——茅盾小说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
作者: 丁筱青  召开年:2001 会议名称 :矛盾研究——第七届年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曹万生先生曾认为:"中国资产阶级的现实处境和未来走向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基本母题。"~①确实,在茅盾小说中,除了闪亮、生动的时代女性形象,最突出、鲜明的要数民族资本家形象,在三十年代以后直到通常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塑造民族资本家形象几乎成了茅盾的一种专利。纵观茅盾的中、长篇小说,自1931年的《子夜》开始,到1938年的《锻炼》,有七部较重要的作品涉及到民族资本家,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活跃在中国新民
< 1 2 3 4 5 ... 21 22 2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