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的幽灵:由《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主义微光
作者: 钟颖慧  年份期号: 2013-第29期 刊名: 文教资料 关键词: 失语 萧红 生死场 女性主义 
描述:萧红因其特殊的生命经历而具备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悲凉感,内心的孤独与忧郁折射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生死场》中,萧红表现出对女性生存状况的热忱关注与同情。但是历史的局限使萧红和她笔下人女性人物都处于"失语"的状态,她们难以通过话语捍卫自己的生命权力,这是她们共同的悲剧命运内涵和根源。
“天真隽永,自在风流”
作者: 陆雨  年份期号: 2016-第9期 刊名: 青年文学家
描述: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得意弟子,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文笔清新、感情真实却不失真理。在汪老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然、和谐、淳朴的世界,他崇尚乡土文学,又不排斥现代主义。本文从环境描写艺术、女性人物塑造、丰富的情节结构、真实的描写分析了汪老的写作艺术,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他的写作世界、人文情怀以及他对自然地颂歌。
“大头”武媚娘
作者: 本刊辑部  年份期号: 2015-第2期 刊名: 旅伴
描述:2014年12月28日,由范冰冰、张丰毅主演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突然被叫停,4天后恢复播出。然而复播的“武媚娘”中,许多画面被重新剪辑,在女性人物出现时,只给肩膀以上的镜头或远景,以此规避胸部镜头,一时间满屏尽是“大头娘娘”。由于删减,有些剧情也受到了影响,首播此剧的湖南卫视以“技术原因”作为回应。
“大团圆”叙事模式的早期表现及伦理基础——以《列女传》为例
作者: 史常力  年份期号: 2015-第4期 刊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大团圆 早期表现 《列女传》 伦理基础 
描述:《列女传》作为中国第一部女性传记集,其情节结构的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圆满化”叙事特征,这是作者道德理性觉醒的文学表现。这种结局方式已经开启后代“大团圆”结局之先河,其伦理基础为儒家道德体系及民间朴素的因果报应观念,又深受史书叙事“道德决定论”的影响。
“堕落的天使”——康拉德短篇女性人物形象解读
作者: 徐定喜  张建春  刘福芹  李凌  年份期号: 2011-第3期 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关键词: 约瑟夫·康拉德 女性人物形象 短篇小说 
描述: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中很少描写女性人物,她们基本上都是男性人物的衬托,但是这些女性人物已经不再是传统西方文学中的简单类型化女性了。本文对康拉德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她们与传统形象不同的原因。
“堕落”带来的女性地位的彰显:嫦娥与夏娃的对比分析
作者: 饶巾琦  年份期号: 2009-第7期 刊名: 科教文汇(下旬刊) 关键词: 父权制 文化 文学地位 嫦娥和夏娃 女性主义 
描述:嫦娥的神话和《失乐园》中夏娃的故事有着相似的叙述模式和文化视角。在文化身份归属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女性角色有着相同的文化母题,表现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抗争。本文从这两方面,强调在父权制社会主导下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苦苦挣扎,用堕落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女性人物的文学地位是通过她们犯错,即以男性的观点,犯下原罪来得到彰显的。女性的叛逆精神强烈要求打破传统文化强加于她们的种种精神桎梏,创造反传统的女性文化。
“原型批评”视阈下的《边城》内蕴探究
作者: 叶穗  年份期号: 2017-第3期 刊名: 宿州学院学报 关键词: 《边城》 内蕴 原型批评 
描述:为了更深层次地探究《边城》内蕴,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石,选取了作品中三个典型的"文学原型"意象:女性人物原型、"水"原型、"家园"原型,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追根溯源至其深层意蕴:翠翠与古老的"女神崇拜"及楚文化的关系,"水"与女性及洪水神话的关系,"家园"与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的关系,从而发掘出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美"与"爱"的审美理想与深厚的人文情怀。
“出走”与“抗争”: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
作者: 凡璐璐  年份期号: 2010-第20期 刊名: 青春岁月 关键词: 张爱玲 解读 《倾城之恋》 出走 
描述:《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众多作品中几乎唯一一部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小说。作品中流苏的三次出走,其实是三次抗争的过程,完整地揭示了饱受社会压抑的女性人物同命运的顽强抗争。
“出生”与“出路”: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简爱与梅森女性话语权得失
作者: 孔令杰  年份期号: 2013-第3期 刊名: 时代报告(学术版) 关键词: 《简·爱》 后殖民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 《藻海无边》 帝国主义中心 
描述:启发于诸多国内外学者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的看法和探讨,基于《简·爱》与《藻海无边》两部姐妹著作,以及对其中主要女性人物简爱与梅森的命运、男权反抗经历与结局的分析比对,从后殖民主义批判的角度,审视二者女性话语权的得失.更得出二者因为“出生”不同而各寻“出路”的状况完全符合帝国主义中心原则.吉恩·里斯通过《藻海无边》达成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批判与讽刺,用实际行动打破西方女性主义的局限性.
“冬皇”余韵说佩瑜
作者: 张德亮  年份期号: 1996-第6期 刊名: 上海戏剧 关键词: 京剧 基本功大赛 人物性格 民族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 少女情怀 邀请赛 戏校 戏曲 女性人物 
描述:苏州姑娘王佩瑜怎么也没有想到,她13岁那年,在上海戏曲学校的京剧茶座上,即兴演唱的那一段《珠簾寨》,竟成了她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桥梁,使她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还决定了她艺术角色的定位。 “老生?”当上海戏校京剧茶座负责人王思及老师告诉王佩瑜,戏校打算吸收她成为京剧演员班学生,并安排她专攻“余派老生”时,王佩瑜瞪着她那双灵活聪颖的大眼睛,天真好奇地问,“就是舞台上那些摇头晃脑,挂着长长胡须的老头们?我扮演他们,行吗?”王佩瑜带着几分疑惑,几分朦胧和几分兴奋,迈进了上海戏
< 1 2 3 ... 265 266 267 ... 268 269 2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