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18 条
-
19世纪初中西方的女性形象:陈芸与简·爱对比
-
作者:
马婧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对比
深层次原因
浮生六记
汉语国际教学
简·爱
-
描述:
《浮生六记》,一部描写夫妻间伉俪深情的自传体散文;《简·爱》,一部带有作者生平印记的小说。这两部作品虽出自相同时代,却由于受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为我们展现了两位与众不同的女性,这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特点历来是人们研究的重要方向,而本文旨在将二者的形象进行对比,在分析她们形象异同点的同时,试着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达到为汉语国际教学服务的目的。
-
社会转型时期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嬗变
-
作者:
华昊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再现
社会转型
电视剧
权力结构
-
描述: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恰好是中国电视剧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政治经济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思想意识的革新,强有力地影响着电视剧的生产。电视剧不仅折射了社会的集体意识和主流价值,也构成了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之一。考察社会转型与电视剧之间的关系因而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电视剧常以性别叙事来呈现特定的社会议题,故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性别意识的阐述和对社会转型的阐述是同源的。本论文力图把中国社会转型作为解析电视剧中女性意识嬗变的独特密码。本论文借助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结合当代丰富而复杂的电视剧
-
好莱坞歌舞电影海报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陈晓蓉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好莱坞歌舞电影海报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看《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
-
作者:
李怡青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雌牝
后殖民主义
属下
《道德经》
女性主义
-
描述: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用精练且深邃的语言表达了深奥的道家哲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西方的众多学者提供了思想源泉,受到广泛关注,此书是除《圣经》外被翻译最多的典籍。自16世纪以来,各国学者、译者争相研究并贡献出自己的译本。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开始着手批评研究相差巨大的译本。众多学者的批评角度有针对不同译本进行字词、语义方面的对比研究,有从接受美学或阐释学的文学批评角度研究,也有从目的论和功能对等方面出发,但较少有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去分析。后
-
论纳丁·戈迪默三部小说中的跨种族爱恋及白人女性的身份建构:A Reading of Nadine Gordimer’s Three Novels
-
作者:
朱麒麟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纳丁·戈迪默
身份
他者
《大自然运动》
《邂逅》
《恋爱时节》
-
描述:
纳丁·戈迪默因其对南非文坛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被誉为“南非的良心”。她的创作生涯悠久,跨越了南非官方的种族隔离时期。作为多种文学奖项的摘冠者,戈迪默先后于1974年及1991年荣获布克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在戈迪默大多数的作品中,她频繁地对白人女性的形象进行细致刻画并且将其内心世界及外部生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与此同时揭示了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南非白人女性身份挣扎的艰辛历程。本文运用斯图尔特·霍尔和琳达·马丁·阿尔科夫关于身份的理论以及拉康的“他者”理论,旨在探讨纳丁·戈迪默的三部小说——《恋爱时节》(196
-
都市铿锵丽人行:亦舒言情小说论
-
作者:
彭湘宁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策略
女性观
女性抗争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意识被遮蔽,权力也被剥夺。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多,以及经济的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才渐渐地苏醒,一大批女性开始登上社会和文学的舞台,女性的主体性才得以浮现。而香港,这个经历了百年殖民统治的大都市处在东西方文明撞击的要冲,女性之独立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于是在此间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性就具有了更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亦舒即是其中一个代表。亦舒的言情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琼瑶小说一同作
-
光辉与艰难
-
作者:
蔡莉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主义
母女关系
黑人社区
-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迄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从1970年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到2003年出版《爱》,她共发表了8部长篇小说。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女性,其中半数以上是母亲,或者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母女关系是莫里森小说以一贯之的主题之一。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论文从妇女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莫里森的三部作品即1973年的《秀拉》,1977年的《所罗门之歌》和1987年的《爱娃》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莫里森的小说所观察和描绘的世界似乎只是一个黑人妇女的世界,却是种族、性别、阶级等政
-
“娜拉”们的出走和出走以后
-
作者:
付萱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出走”
“出走”以后
婚姻情感
女性文学
-
描述:
最近几十年来,女性文学研究在中国已然成为一门显学。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非常之多,它们多数是从女性身份、性别、地位等角度进行的研究,但对于女性文学中婚姻情感问题的研究所占比例不多。自“五四”以来,“娜拉出走”一直是女性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更加关注“娜拉出走”以后的命运。本文以婚姻情感问题在女性文学作品的表现为出发点,对主流男权话语影响下的女性文学观念进行文化阐释,试图表现新时期女性文学反映“娜拉出走”以后婚姻情感的主题,在对这样一系列作品做一整体性勾勒和概
-
张洁小说的文化探析
-
作者:
吴春风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洁小说
文化内涵
价值地位
-
描述:
张洁是当代中国文坛一位最具女性意识、最富才情和最具争议的女作家。她以自己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感知,和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索给当代女性文学描绘了一幅靓丽的风景。张洁的创作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化,表现出一个成熟作家的创作风格。她对当代女性文学的探索不仅具有先驱意义,还直接对其他女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者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同时也带来了研究者们截然不同的评论,有肯定其旗手作用和先导地位的,也有否定其走不出男权阴影和不彻底女性观的。作品背后是作家,作家背后是文化。文化制约着作家的艺术
-
清代文言小说中的贞节主题研究
-
作者:
陆英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贞节
文言小说
清代文学
伦理道德
女性
-
描述:
的节烈形象以及她们内心的种种矛盾与挣扎,并探讨包括青楼女子、女尼以及超现实女性的非俗家女子的贞节现象。本文第二章将本课题回归到道德层面,将守节与再嫁的冲突、守节与尽孝的冲突放置于道德两难的情境之中
<
1
2
3
...
7
8
9
...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