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扮装、变体与假面:辛蒂‧雪曼的诡态谐拟
作者: 刘瑞琪   来源: 中外文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辛蒂‧雪曼   史性主义艺术   女性观者   女性诡态   扮装   谐拟  
描述: 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 1954-)变化多端的扮装自拍像,在当代美国艺坛可以说是引领风骚,吸引了五花八门的女性主义解读。女性主义艺评几乎都关注男性观者与雪曼扮装的关系,本文则反其道而行,转而探究雪曼如何从女性观者的角度,在作品中以谐拟(parody)与诡态(the grotesque)策略,对大众与精致文化中的女性与阴性影像,展开以女性为中心的解读与回应。本文的新意,除了检验雪曼作为女性消费者与再生产者,在作品中所交涉的女性主体位置之外,还尝试与既有的女性主义艺评展开对话。女性主义艺评经
学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闻周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主义   中国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反性骚扰   男主外女主内   文化特征   女性形象   传统文化   身体化   转型时期  
描述: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吴小英近日撰文指出,改革开放前的国家意志的无性化形态,在改革开放后,正转向市场主宰的性别主义形态,这一性别转型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在所谓传统文化的重新包装下所呈现的女性的身体化及其滥用。 吴小英指出,从媒体和广告上的女性形象、商家促销时的性别导向、演艺界和娱乐圈的时尚热潮等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企业家、商界和消费人群在共同创造着一个带有传统性别文化特征的流行时尚。这种时尚鼓吹“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
《红楼梦》与《德伯家的苔丝》女性人物肖像刻画的对比分析
作者: 易淑琼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伯家的苔丝   红楼梦   女性肖像  
描述: 《红楼梦》的女性人物肖像是一种静态的类型刻画而不太具备明晰的个性化特征,类似于京剧的脸谱化装饰,但它特别重视人物由内而外的神韵的展现;而《德伯家的苔丝》对人物外在感官乃至局部细微处进行逼真的个型描摹,并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予以动态的呈现,特别重视女性不同于男性性别特征的含有性意味的肉体美的显现。这种区别一方面是由于两个文本受到了源自不同艺术观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审美观及性学观。
双性视角作家海明威
作者: 戴桂玉   来源: 外国文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主义   雌雄同体   双性视角   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  
描述: 海明威女性人物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些分歧 ,这是导致人们不断探索这一领域的原因。本文基于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 ,试图阐述海明威在女性刻画中所采用的双性视角 ,旨在阐明海明威是一个对现代文化和社会中存在的性属和性别问题极为敏感的作家。海明威在小说中描写妇女的不同社会性别角色 ,揭露社会性别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目的是为了探究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适当角色和地位以及两性间的相适性关系 ,以求引荐一条解决社会性别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这种意义上 ,海明威不愧为一位公正的双性视角作家。
影响抑或互文性?——论《朱丽小姐》、《海达·高布乐》和《三姐妹》
作者: 何成洲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互文性   象征   “世纪末”   影响   颓废  
描述: 本文认为影响研究与互文性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可以互为补充。鉴于对《朱丽小姐》、《海达·高布乐》和《三姐妹》之间深层次的互文性研究不多 ,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三个剧中女主人公的颓废情绪及其相似的特征。尽管易卜生、斯特林堡和契诃夫并不属于颓废派 ,但他们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却包含了 19世纪末欧洲颓废派文学的某些特点。
服饰、自我与社会变革——论美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自我形塑
作者: 杨金才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属性建构   自我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   服饰  
描述: 与一切物质文化的创造物一样 ,服饰也拥有具体形象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穿着者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对几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分析、解读 ,认为其中不少女性人物都在按照幸运、有意义的工作和自我满足的理想构筑自我的殿堂。这些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讲述了女性的服饰和外表如何在自我形塑过程中弥补了她们的性格。她们适宜地装扮自己为的就是建构她们的自我属性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人物透视“爵士时代”女性价值观
作者: 张勤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阶层   女性价值观   虚幻   爵士时代   寄生性  
描述: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塑造出3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教养、性格气质迥异却具有依附男人而生活、靠男人的追逐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共同特质的女性人物。这种特质表明了这些女性人物的生活模式以及意识领域中的腐朽寄生性,折射出"爵士时代"的女性心理结构及伦理规范。
张欣小说“姐妹情结”的意义分析
作者: 屈雅红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与传统   张欣小说   白领丽人   男权世界   女权主义   爱情   意义分析   《我是谁》   都市女性   姐妹情谊  
描述: 张欣是当代文坛上一位受大众读者欢迎的小说作家 ,她的小说 ,几乎都是表现现代都市生活 ,关注都市人的情感世界、生存状态、事业追求。张欣说过 :“因为我是一个感受型的作者 ,所以从一个女性的视角看待社会生活我较为擅长 ,把握起来也会轻松一些。”(张欣 :《我是谁》)她的小说也较多地书写都市女性 ,主要是都市里的白领丽人。张欣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姐妹情结” ,在她小说的人物里 ,常常会出现几个姐妹。正如论者所说 :“在她的几乎所有的故事中 ,我们都能看到一对性格各异却又交情深厚的二元对立的女性人物。”① 张欣在
一道奇异的历史风景线——女性新历史小说及其批评概览
作者: 张兵娟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视角   女性生命体验   女性新历史小说  
描述: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一翼 ,女性新历史小说以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内在依据 ,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 ,通过描述女性想象中的历史、女性家族中的历史以及女性传记中的历史 ,将既往被排斥在历史阐释之外的并始终被传统的历史所遮蔽压抑的女性生存经历与遭际命运写进历史 ,从而说明了真正的历史“应该”和“怎样” ,为我们构筑了一道奇异的“历史风景线”。
作为此在的女人们——剧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作者: 陈茂庆   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此在”   死亡   女人   海德格尔  
描述: 本文运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观点,探讨美国当代先锋派戏剧大师福尼斯的代表 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指出剧中的女性人物不仅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而且是现代社会中作为“此在”的人的缩 影,忍受着多种焦虑,在朝向死亡的过程中寻求“本真”的意义。
< 1 2 3 ... 61 62 63 ... 124 125 12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