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925 条
-
文学史料的研究运用:以「从清末至五四前期(1898-1919)女性报刊探讨女性新角色的开展」为例
-
作者:
叶雅玲
来源:
汉学论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新闻
女性の役割
女性报刊
女性角色
清末民初报刊
清末民初新闻
文学史料
清末民初雑志
女性雑志
-
描述:
中国近现代报刊中蕴含有大量的以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为主体的文学史料,乃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然而在五四新文学产生之前,中国近现代报刊即早已发车刃,这批报刊内容与价值如何?与历史和文学有何关条?值得探讨。为集中研究主题,本文拟先从着录清末至五四前期报刊之目录、报刊通览中搜罗整理出与女性报刊相关之资料,再钩皮资料中发刊辞、论述、专栏等相关言论,结合此段时期历史,冀自零金碎玉中勾勒女性报刊在此政治、文化多变时期呈现女性有哪些新角色的产生,以及旧有角色坛变情形,进而了解报刊与女性文学的发展有何关条。
-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影响和意义
-
作者:
卫泽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和谐
影响和意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女性写作
-
描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已有专文梳理,但其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影响与意义则未见全面系统的总结,本文以此为写作缘起。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中对我国影响最巨大、最明显,引起的争议也最多的当数法国派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本文以此为论述重点,将宏观视野与纵深剖析结合起来。中国九十年代女性身体写作以其激进姿态,如预期般地引起了学术界热烈的争鸣,此间潮涌于各大学术刊物的论文纷纭杂呈,或褒或贬,但尚未有评述世纪末这场重要的学术大争鸣的文章,本文试荷此任,初做盘点。学术综述与争鸣评述相结合,在综合的基础上,阐
-
文化碰撞与精神遇合——论五四女作家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历史语境
-
作者:
王珊
来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人体验
基督教文化
社会境遇
五四女作家
历史语境
现代文学
接受
-
描述:
五四女作家大都受过良好的基督教文化教育,自身都有着皈依基督的经历,因而常常用赞赏的心态礼赞耶稣。她们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接受基督教文化的,既有社会客观存在的原因,即特定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语境,又有源自主体本身的审美认识和心理需求,即个人独特的身世经历和情感体验。把她们置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分析她们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历史语境,有利于我们把握她们的创作个性以便拓展女性文学研究。
-
“三个女性”形象之比较——谈曹禺剧本中人物鲜明的个性
-
作者:
丁世平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形象
女性
-
描述:
本文通过对曹禺剧本《雷雨》中的蘩漪、《北京人》中的愫芳、《日出》中的陈白露这三个女性形象在身世、经历、命运、性格以及对命运的态度等几方面的比较,来突现曹禺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的高超技艺、尤其是对身份地位相似的人写出各自不同而又极为鲜明个性的艺术手法,并进一步点明曹禺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高深思想见地。
-
论曹禺现代戏剧中女性人物的与“水性”性格“火性”
-
作者:
季臻
宋远珍
来源:
戏剧丛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戏剧
《原野》
《日出》
人物性格
“火性”性格
《北京人》
曹禺
女性形象
“水性”性格
《雷雨》
-
描述: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以其《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部杰作,把话剧艺术推向了真正的高峰,其中极富深度的人物塑造是曹禺前期剧作的突出贡献。在他的人物画廓里,最具魅力的是一个个有着丰实的精神世界的女性,如蘩漪、陈白露、金子、侍萍、愫芳等——她们有的性格中跳跃着火性,一触即燃;有的则似水柔韧,婉转流动。她们的命运遭际和灵魂搏斗的历程溶注着作家对女性的赞美以及对蓬勃柔韧的生命力的追求。
-
迈向重读之路——评林幸谦《历史、女性与性别政治:重读张爱玲》
-
作者:
古远清
来源:
出版广角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历史地位
书评
林幸谦
文学创作
女性文学
-
描述:
这部重读张爱玲的著作,着重于从历史缝隙中找到这位民国“临水照花”女子在创作中对历史、女性的论述与传统男性论述的差别,以及她的论述与权力架构、历史文化范畴和性别意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方式的重读,对于我们认识张爱玲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及其与性别政治的关系,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
无人知晓的玫瑰:解读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写作
-
作者:
齐婷婷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写作
双重传统
美国黑人文学
-
描述: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依托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敏锐的文学感悟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文学体系。在一代代伟大女性的共同努力之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学的至高荣耀无可争议地归属于她们。她们的作品不仅拓宽了读者原有的阅读空间,而且业已成为研读当代美国黑人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范本。 本文简略回顾美国黑人发展史和文学史,力图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文化身份着手,分析在美国白人文化背景与黑人民族传统的双重影响下,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与众不同的文学感染力。文章对佐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艾丽斯·
-
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建构
-
作者:
蒋欣欣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性
民族性
-
描述:
,尤其是其作品和访谈中表现出来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关注莫里森创作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深入探讨黑人女
-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之比较
-
作者:
孙立新
来源:
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中国形象
俄罗斯文学
女性文学
-
描述: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和亲情关系。第一阶段 ,是封建桎梏下的觉醒阶段。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旧时代的印记使她们无法真正求得自身解放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女解放问题。第二阶段 ,是不幸命运的抗争阶段。她们具有更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我意识。但她们把对爱情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看成生活的全部内容 ,一旦失去了它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 ,这就注定她们的叛逆必然陷入失败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第三阶段是从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阶段。这类
-
女性文学的靓丽篇章——评长篇小说《金色指甲》
-
作者:
丁朝君
来源:
朔方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都市文学
精神负荷
女性知识分子
商品社会
世相
长篇小说
作品
最大限度
当代女性文学
深圳
-
描述:
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她南下深圳数年,为了心中不灭的文学之火,为了追求生命的辉煌,她上下求索,默默耕耘,终于为当代女
<
1
2
3
...
57
58
59
...
91
92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