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个人与女性的书写:论陈染的小说创作
作者: 吴春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染小说   女性意识   个人写作  
描述: 陈染的小说摆脱了宏大的国家与民族叙事,仅从女性个人经验出发,摹写当代女性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困境,追问自身的存在和现代性焦虑。她的写作展现了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她个人化的女性叙事为中国女性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叙事空间,在1990年代的中国文坛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论农村民间妇女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及发挥:以德宏州景颇族女子护村队为例
作者: 普永贵   岳早念   来源: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参与   社会管理   农村妇女   农村民间妇女组织  
描述: 通过对德宏州两个景颇族女子护村队的考察发现,农村民间妇女组织在乡村社会管理中是可以发挥作用的。然而农村民间妇女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被动性、被边缘化的等特点,决定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核心治理中,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多种可行的措施对妇女进行扶持、培训,让农村民间妇女组织在社会公共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妓女形象
作者: 高媛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怜   生命体验   物欲   妓女形象   爱欲  
描述: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女性作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可谓最为走红。她的作品中永恒的主角是女性,但她作品中的女性与五四以来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极大区别。张爱玲的写作中充满了女性独立意识,虽然她并不是女权主义者,但她从不吝于女性悲剧命运的思索,竭力追求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人生理念。 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中,妓女形象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深入关注。这类人物形象本身具有强烈的悲剧倾向,是男性眼中物化的存在,也是那些身处所谓“正常”爱情和婚姻保护伞下的女性们不齿的对象。
从《红楼梦》看中国古代女性的悲剧
作者: 王英珍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女性   《红楼梦》   悲剧  
描述: 妇女被置于被压迫的地位,是封建制度的产物.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从文中女性身上体现出的悲惨命运,洞悉中国古代女性的悲剧.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丁玲后期女性文学创作试析
作者: 耿庆伟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丁玲   政治意识   杜晚香   黑妮  
描述: 丁玲是现代文学吏上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早期作品展示了她作为自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个性解放意识,在延安时期,读者仍能发现"莎菲式"的个性解放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和个性解放的主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作家很难再坚持新文学初期的自由意识的表达,丁玲的女性化立场受到严重的冲击.文章通过黑妮、牲晚香等形象的解读,指出丁玲晚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开始用政治意识王换女性意识,尽管出现了创作思维的相对矛盾,但仍然充满着女性的"声音"和"语调".
作为“他者”的女性:《旧约圣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黄丹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旧约圣经》   “他者”   重塑   被边缘化   被诅咒   女性形象  
描述: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且被视为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圣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人物形象。在《圣经》所记载的3400多个人物中,女性只占总人数的5%,而其中80%的女性出现在《旧约圣经》中。《旧约圣经》是父权制文化的产物,在由男性作者编撰的《旧约圣经》中,女性大多以“他者”的形象出现,她们或被边缘化或被诅咒。本文以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西蒙·德·波伏娃女性存在主义中的“他者”理论和女性主义诠释学中的相关理论对《旧约圣经》中的女性形象做进一步的
畸形的灵魂:福克纳笔下的女性群像
作者: 刘国英   来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福克纳小说   清教主义   人性扭曲   女性群像  
描述: 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福克纳一生特别关注人性与文化这一主题,他在多部经典小说中通过塑造一大批人性扭曲、灵魂畸变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南部地区社会制度转型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对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作者: 甄艳华   杨音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影响   女性主义诗学   中国女性文学  
描述: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最初是以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形象为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接受者所喜爱.新时期以后,她更多的是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形象凸现于中国文坛,尤其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并促进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为指导,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从而能更好的帮助读者深入地领会和欣赏中国近当代女性文学.
再塑女性:惠安女性形象变迁研究(1949-1966)
作者: 汪炜伟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   国家   基层社会   六十年代   性别形象   惠安女  
描述: 惠安女性特殊的社会性别形象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民国时期,“集体自杀”成为惠安的代用语之一。建国后,与政治话语紧密相连的“劳动”与“武装”取而代之,成为惠形象的表面特征,开启了惠形象国家化的进程
犹太女性的情感反叛与现代超越:茨鲁娅·沙莱夫小说《爱情生活》之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王爱红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沙莱夫小说   以色列文学   《爱情生活》   女性形象  
描述: 《爱情生活》是以色列当代女作家茨鲁娅-沙莱夫的作品,她凭借这一小说赢得了“九十年代新女性文学浪潮中最富有天才的小说女作家之一”的声誉。茨鲁娅-沙莱夫的作品几乎都以女性为主题,她一直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其作品表现出丰富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以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和解读了茨鲁娅-沙莱夫的长篇小说《爱情生活》。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茨鲁娅?沙莱夫的创作及她本人的女性思想,并就《爱情生活》作了故事分析。 第二部分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评析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爱情生活》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不同个性的
< 1 2 3 ... 54 55 56 ... 229 230 231
Rss订阅